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搜索页
条件筛选
  • 中国科学家主持的3项竹炭国际标准发布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张文标主持完成的《通用竹炭ISO21626-1:2020》《燃料用竹炭ISO21626-2:2020》和《净化用竹炭ISO21626-3:2020》3项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 张文标团队率先在国内外开展竹炭研究。10多年来,张文标曾参加30多项研究项目和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牵头制定了竹炭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帮助企业开发了九大系列近400种竹炭产品,辐射带动产生经济效益50多亿元,带动就业5万多人。 他们的研究成果还为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技术

  • 中国发布|我国科学家在AI赋能的软件工程集结创新领域获重要研究成果

    中国网7月19日讯 近日,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计算机学院教授何克清带领团队,在AI赋能的软件工程集结创新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成为ISO国际标准系列及国家标准系列,实现了我国软件原创技术成为ISO标准系列的首次实质性突破。相关论文发表在IEEE TSC、IEEE Access以及计算机学报期刊,相关技术获得1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团队针对AI研究提出了大数据驱动的AI系统的软件范型(Software Paradigm)、科研第4范式(Fourth Paradigm)的变革;在科研成果与产业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AI赋能行业、推动软件工程集结创新的五大核心技术:需求知识、核心算法和模型、行业大数据、领域/主题专家

  •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

    量子精密测量是量子信息科学中新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利用量子资源和效应实现超越经典方法的测量精度。该领域之前一个重要发现是利用多光子纠缠态作为探针,可以实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光相位测量。在这种情况下测量精度可以反比于探针所含的光子数N,而经典的测量方法精度只能反比于根号下N,也就是通常说的标准量子极限。由于实验上很难制备光子数大于10的纠缠态,这种方法尚不具有实际的测量能力。设计一种可实际应用的并且达到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是学术界长期以来努力的方向。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传锋课题组创新性地对标准

  • 俄芬科学家联合研发出柔性超级电容器

    俄罗斯斯科尔科沃科技学院与芬兰阿尔托大学的科研人员联合研发出柔性超级电容器,其电极采用单层碳纳米管,而绝缘层则采用氮化硼纳米管制备。电容器可承受变形,且具有制造简单、使用寿命长的特点。相关成果发布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期刊上。 俄芬联合科研团队回归到“古典”技术路线,即采用“双电极+绝缘层”的电容器结构方案。柔性超级电容器的电极采用单层碳纳米管,材料所具有的孔隙结构可保证电极发达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其电容量,且材料化学稳定,为良导体。而电极之间的空间填充氮化硼纳米管作为绝缘层,材料具有良好绝缘性,0.5毫米的厚度即可保证相应的绝缘指标要求,且材料强度高

  • 德国科学家加紧研制可实用的“普朗克天平”

    2018年秋,国际度量衡委员会(BIPM)将以普朗克常数为基准对质量单位“千克”进行重新定义。为此,德国伊尔梅瑙理工大学和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科学家在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资助下,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基于电磁力补偿原理的新型且产业实用性强的天平,并以量子力学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普朗克天平”。使用该测量仪对普朗克常数进行的测量精度结果,将连同在美国和加拿大利用瓦特天平的测量结果为“千克”重新定义做准备。 “普朗克天平”较传统的称重天平具有先决性优势:可自行校准,不再需要传统形式的校准和定期核查。如将其作为基准用于工业生产中的称量,即可符合新的

  • “先进制造中的计量测试理论与技术”青年科学家论坛在京召开

    10月14日~15日,“先进制造中的计量测试理论与技术”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办。全国各地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计90多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先进制造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极限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计量测试作为源头信息获取手段,在当今信息社会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论坛邀请16名青年科学家分别从“计量测试新方法及能源装备制造业中的计量需求”“微纳传感、制造及测试技术”“先进传感技术系统”“光学测试技术及其仪器化应用研究”4个方面做了精彩

  • 科学家开发出太阳能电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迄今为止,世界上80%以上的能源是通过燃烧石油、天然气和煤产生的。首先,这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次,人类在过去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已消耗了经过数百万年形成的全球石油资源可开采储量的一半以上。目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的主要目标集中在如何提高太阳能的光电转换效率,却很少有人关注太阳能电池板基体材料的稳定性。 在俄罗斯科学基金会资助下,以俄科院化学物理问题研究所科学家为首的国际团队开发出以有机半导体材料(共轭聚合物和富勒烯衍生物)为基体的高效稳定的薄膜太阳能电池,这是一种光化学和热稳定性较高、且具备可有效适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佳性能的新型光敏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