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理标准问题与马克思现实生活理论的会通
摘 要:先前的思想家们之所以未能正确解决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是一味痴迷于在虚幻的太空中构建“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些理论体系脱离了现实生活实践的坚实支撑和正确引领,必然凌空蹈虚乃至走向神秘主义,最终滑向了无限夸大意识能动性或完全无视意识能动性两个错误极端,这也是分别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的总根源。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一方面决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一切理论由以产生的真正源头,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裁决任何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只能以现实生活实践为唯一尺度。通过对理论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深入揭示,马克思创立了科
-
正确认识“美学和历史的”批评标准
“美学和历史的”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1847年恩格斯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这篇书评中,首次使用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这一批评标准,他说,“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时隔十二年后,即1859年,在致拉萨尔的一封信件中,恩格斯进一步明确地指出,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评价作品的“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自此之后,“美学和历史的”标准便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价文艺作品的经典论述,吸引着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着浓厚兴趣的艺术家、理论家、政治家。 文艺实践中的不平衡现象 然
-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核心提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我们进行具体工作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一切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和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极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任何理论、政策都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需要,又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使主客观统一于社会实践中,这样才会避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在发展实践中总结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既然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那么
-
黄宪起:坚持实践标准 推进伟大事业
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40周年,深刻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品质,重温党在坚持实践标准问题上的历史经验,更加自觉坚定地坚持实践标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以前,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虽然取得过许多成果,但并没有科学地揭示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的真谛。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过程,
-
陈立:真理标准大讨论与新时代改革开放
1978年5月,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文章又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自此,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展开。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
-
吕世荣: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内在统一
40年来,学术思想界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关注和研究,在围绕实践标准的实质内涵及其与逻辑论证和理论指导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上,取得了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然而,仍然有少数人将实践标准庸俗化,甚至把“价值目标”视为判断实践优劣的唯一标准。他们不仅明确提出“实践优劣的判断标准问题”,而且企图通过制造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对立,将特定历史阶段上实践结果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价值标准,由此来取代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从根本上看,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正是“实践标准”的内在要求。 真理尺度是价值尺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论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王南湜:“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效果史考察
有效地改变世界既需要目标的价值合理性的确定,也需要对于改变世界之客观可能性的确定和有效手段的供给。因此,解释学逻辑与科学逻辑就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需要以互补的方式达致各自局限性的克服。显然,如此理解实践概念,方才达到了对于马克思所主张的改变世界的哲学的更深层把握。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新时期历史的开端性事件。作为“开端”,它开启了多个方面的历史,产生了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效果”。人们今天对它的意义的理解,亦仍处在其效果史之中。但真理标准问题作为一个“标准的”哲学命题,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所产生的“效果”,在所有各方面的“效果”史中,当具有最
-
梁树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哲学史意义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个值得纪念的“哲学事件”。这场大讨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主张”,从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直接冲击了“两个凡是”的教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改革开放、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启扫清了思想障碍。在哲学史的层面上纪念这一“哲学事件”,关键在于揭示其所蕴含的哲学史意义,推动新时代的哲学理论创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主张的是一个为人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准确地说是重
-
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四十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科学术报告会举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科学术报告在哲学所958会议室举行。摄影/李秀伟 为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四十周年,2018年5月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室以学术报告和学者交流的方式,组织召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科学术报告在哲学所958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郭湛教授做了《实践铸就中国道路自信》的学术报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所、信息情报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学院、中国社科网、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二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郭湛做《实践铸就中国道路自信》的学术报告。摄影/李秀伟 报告分为
-
新时代更要发扬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专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作者胡福明
图为5月3日,胡福明在接受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专访。 40年前的1978年5月11日,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一篇文章的发表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刊登在《光明日报》的文章,重申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被称为“春风第一枝”,拉开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序幕。 40年的改革开放步履铿锵,自信的中国如今站上历史新起点。回望过去,那篇改变中国思想史的标志性文章给今天带来怎样的启示?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实践是检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