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剖析“浙江制造”标准现状?优化杭州市萧山区标准化工作实施路径

    作者: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09-10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区,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产业产品迈向中高端,改善供给、扩大需求。萧山作为制造业大区,不断实践标准强区的理念,在“浙江制造”标准制定工作中一直走在杭州地区前列。

    一、萧山“浙江制造”标准工作实践

    (一)提高了块状产业标准参与度。截至目前,萧山区有43家企业制定“浙江制造”标准53项,涵盖了汽配、化纤、化工、羽绒、装备制造等萧山区传统产业。通过提升先进标准对产业的覆盖面和契合度,发挥了产业的技术创新引领能力。43家“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企业,全部通过了三体系认证或行业通用管理体系认证,50%以上的企业导入了卓越绩效模式。质量损失率下降到了0.6%。

    中国标准化

    (二)强化了战略引领。抢抓产业重构先机,三维打印机、数字直接制版机、全自动圆环链对焊机、桑蚕丝牛仔服装、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等产品标准的制定,在引领数字化变革、领跑制造方式转型、促进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不断作为,推进了先进制造业发展及消费产品迭代升级。

    中国标准化

    (三)推进了创新创强能力。通过制定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目前全区80%以上的国标、行业都是“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企业为主制定的。同时,“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企业的采标产品产值占比为38.1%,远大于规上企业的采标产品产值占比13.0%,表明产品在开拓国际市场更有优势。“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企业更注重技术研发投入,43家“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企业R&D投入为4.7%。

    (四)压实了标准化工作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企业每家平均有标准化人员116人,规上企业每家平均标准化人员为26人;“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企业平均标准化投入1663万元/家;规上企业平均标准化经费投入为322万元/家,从人员和经费投入数量上反映了“浙江制造”标准制定企业更注重标准化工作开展。在2019年杭州各区县规上企业标准化监测中,萧山区标准化人员数位列第一,标准化经费投入位列第四。

    二、推进“浙江制造”标准工作短板不容忽视

    萧山是制造大区,但并不是制造强区,萧山制造业已形成较大总量,但仍存在产业层次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缺乏等问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标准以及标准化工作处在低水平,与标准密切相关的很多产品的质量提升乏术。

    (一)推进标准“放一边”。一方面对标准的话语权重要性和必要性性认识不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情况在区内一些块状头部企业也存在;另一方面标准化能力水平不高。区内企业标准化能力特别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不强,在人员、合作、交流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在制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浙江制造”标准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制定标准“二层皮”。一方面,为了先进而先进,为搞标准而标准,“浙江制造”标准要求具有先进性,存在标准水平脱离行业总体发展状况及本单位的实际,标准定得太高,不能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吻合,缺乏经济性、可实施性;另一方面,也存在为了拿政府资助才开展“浙江制造”标准制定的情况。

    (三)先进标准“用不上”。“浙江制造”标准是团体标准,按照竞争性技术引领的原则逐步转交市场主体自主制定,从最终用途角度制定标准是国际通行做法,符合新型标准体系改革要求。但从实践看,萧山区“浙江制造”标准的执行率不高,调查发现,按照“浙江制造”标准生产的产值只占总产值的7.0%,脱离市场制定标准产生的弊端显露无遗。#p#分页标题#e#

    (单位:万元;数据时间:2019年)

    中国标准化

    (四)协同标准“不协同”。从目前情况看,希望通过块状头部企业先行培育打造一批“浙江制造”标杆,逐步带动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提升的引领效果不佳,特别是在用先进标准倒逼萧山制造产品提档升级缺乏现实样本,对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实际作用不明显。

    三、当前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路径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当前,萧山企业要成为行业头雁和创新发展的主力军,需要把标准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四大工程,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人才引育工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不是评价出来的,政府和企业要形成良好的标准化人才环境和培养机制。一方面要引进和培养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运作的标准化组织和标准化领袖型人才,特别是要引育数字经济方面的标准化人才,争取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持久话语权,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要有针对标准化人才的表述;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培养,夯实萧山区技术型、管理型、操作型标准化基础人才,更好地将国内外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建议把标准化人才纳入“萧山工匠”评价范围,推进标准工匠在萧山区发展壮大。另外,要形成部门联动的促进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引导与保障,激发企业广泛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主动性;要加大萧山区标准化服务机构建设,发挥标准化服务机构推进萧山区企业参与标准市场化的能力。

    (二)标准领先工程。现代标准化是国家、地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与制衡的手段,标准已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利器,优势技术、专利技术一旦成为标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萧山区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等优秀的企业主体要仰望星空、对标一流,从理念到行动,积极开展与各区域、各国的国际标准化合作与交流,主导(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标准化成为全球企业。在控制产业和技术、开拓全球市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与安全、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提高萧山区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下和实际,以国际视野把握产业发展前沿趋势,通过制定国标、行标、“浙江制造”标准抢先建立自身的发展优势,通过标准占领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勇于成立行业的领导者。

    (三)标准供给工程。《中国制造2025》,最明显的变化是开始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这也为萧山区传统制造业提升指明路径,如果不参与标准化活动,那就意味着去执行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因此,一方面要争取更多的标委会(分委、秘书处)落地萧山,发挥萧山区标委会(分委、秘书处)和委员的作用,在数字经济等新领域推动企业主导、参与各级各类标准的制定,加大标准供给来提升萧山区质量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企业要把握市场需求,解决标准冗缺的问题,通过企业标准转化等手段,积极参与“浙江制造”标准等团体标准制定,增强先进标准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放大标准参与市场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标杆引领工程。要以标准助力萧山区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抢占行业制高点,并以此带动更多的企业迈入品质制造行列。一是要围绕产业基础好、提升需求强的行业,推动标准体系构建,提升标准整体效能,推动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二是要发挥市场倒逼作用,加强和改进标准的市场化配置,按照“强标筑底线,市场标准拉高线”的原则,通过标准倒逼企业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引导标准回归市场需求;三是提升标准的执行力度,通过高标准、高品质引领行业发展,标准产出企业要充分发挥标准在引领、带动区内产业链协同发展,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p#分页标题#e#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标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基础。要发挥标准化综合效应,把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更好结合起来,推进标准萧山更具竞争力。(鲁利军)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