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体系建设 力促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认定“青海老字号”企业28家,认证有机牦牛藏羊445万头只、有机肉品7.5万吨……这一串数字,是青海省“十三五”时期标准化体系建设成绩的缩影。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青海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实施以来,基本建成支撑该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化体系,获证绿色食品、有机认证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692个,认定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国家级特色产品优势区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建设格尔木市、德令哈市、都兰县、共和县4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全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累计建成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70个,建立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14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5个、有机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63个,商标注册量增长近4倍,中国驰名商标数增长11.63%,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长25%。
同时,推动科技与标准融合,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标准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标准率大幅提升;努力拓宽服务业标准化覆盖范围,在交通、旅游、社区服务等领域,实施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地方标准,创建“西宁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试点”等11个服务标准化试点、7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支撑该省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实施,支持国家公园建设,为三江源质量建园和绿色建园夯实标准化基础;研制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材应用、可再生能源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标准,居住建筑节能率从65%提升至75%,公共建筑节能率稳步提升;深入推进绿色畜牧养殖,开展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到9.3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5倍。
农业发展方面,农业标准化普及率超过30%,重点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动物疫病防控类、农技推广类、枸杞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制定75项标准;转变农牧业绿色生产方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27.6万公顷,走在全国前列。
工业发展方面,重点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食品医药等该省特色领域标准化工作,突出该省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低品位难选矿、光伏光电、锂电合金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2016年至2019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2%,以年均1.9%的较低能耗增速支撑年均7.5%的GDP较高增速。
文化旅游方面,以优化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规范市场秩序为着力点,规范景区A级评选,全省现有国家A级景区108家,西宁市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在基本医疗卫生、工程建设、食品安全等方面,标准化建设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促进该省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供稿:青海省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