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标准研究
日前,《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正式印发,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清晰方向,力求通过标准引领,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工作要点》明确了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的总体目标。在健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将深入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持续发力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以前瞻性视角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计划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并组建5个以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标准支撑。
在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底线层面,将编制工业和信息化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并组织编制强制性国家标准100项以上,确保产业在安全、规范的轨道上稳健前行。为推动产业全球化发展,支持100项以上由我国企事业单位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目标将全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提升至88%,助力我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舞台。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面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筑牢根基。
《工作要点》涵盖六个方面共26条工作要点,在以标准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举措尤为突出。在加强新兴产业标准建设上,将着力优化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全面统筹推进基础通用、关键技术、产品服务、行业应用、安全治理等多维度标准制定,旨在助力攻克一批面向融合应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加速信息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进程。同时,加快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大力推进5G—A、低空信息基础设施、6G、量子保密通信等前沿领域的标准研究,为未来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奠定规范基础。
在其他新兴产业领域,也将全面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包括先进金属、先进非金属、先进高分子等新材料领域,聚焦关键零部件、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针对特殊行业应用的机器人领域,高档数控机床、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高端装备领域,绿色智能船舶、深海极地装备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以及低空产业、大飞机的民用航空领域等。通过加快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工艺、试验方法、重点产品、典型应用、安全等标准研制,全方位提升新兴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工作要点》强调加强未来产业标准建设。将开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先进计算、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极具前瞻性的标准研究。这些未来产业标准的布局,将为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抢占发展先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潮流提供关键支撑。随着《工作要点》的深入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水平将大幅提升,各产业将在标准的规范和引导下,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具创新性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来源:
网址:
编辑:刘宪银 审核:张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