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English
  • |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比硬盘更靠谱?能存500年、一万年的硬核“备份”

    作者:中国标准化
    发布时间:2025-08-28
    来源:中国标准化

    缩微技术,听起来很是冷门,对大众而言,也属实陌生。但它却默默承担着守护人类文明“终极备份”的重任,其价值远超想象。目前,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图书档案、军事、政务、科研及教育等诸多领域。

    缩微技术可追溯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显微镜制造者约翰·丹瑟将摄影技术与显微镜结合,成功将一份20英寸长的文件缩摄为1/8英寸的影像,至此开创缩微技术的先河。这项技术真正初露锋芒则是在战火之中,普法战争期间,法国人达格朗用它秘密传递了11.5万封情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依靠它承载万千士兵的家书,极大减轻了军邮负担。美国国会图书馆率先将缩微技术规模化应用于档案手稿和珍本保存,有效缓解了馆藏压力。自此,缩微文献成为图书馆馆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引入缩微技术时,正值国家蒙难之际。日本侵华战争重创了我国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图书馆,致使学术科研的西文文献匮乏,与此同时,美国也迫切需要获取中国的文献资料。然而,激烈的战火使得双方资料的互通变得极度困难。在此背景下,缩微技术成为破局的关键。1936年,一项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提出、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合作计划启动:中美双方各设一部缩微摄影机,互相缩拍所需文献进行交换。设备于1938年运抵中国,缩微技术由此正式登陆我国图书馆领域。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开始进口国外缩微设备并自主研制相关技术。1953年,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成立照相复制组,率先在国内系统化开展大规模馆藏资料缩微化工作。但因缺乏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当时仅有部分图书馆应用该技术,普及度不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实现文化资产的永恒传承意义重大。1982年,学者任继愈致信中央,建议采用缩微技术抢救古籍,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一场全国性的、以缩微方式抢救保护古籍和珍贵文献的“文化接力”全面展开。

    缩微胶片,从表观上看与普通摄影胶片似乎区别不大,但实际上“技术含量”极高:画面清晰度佳,肉眼可辨识较大图案文字;承载量惊人,比如一卷35mm规格的胶卷可记录1000至1400页文献内容;从拍摄到使用的全流程,需严格遵循78项国家标准和30多项操作规范,以确保其传承寿命超过500年(根据国际标准化的老化实验,这类胶片需要通过可存藏500年以上的检验,才能符合相关标准及要求)[光明日报]。凭借其空间占用小、保存寿命长、安全可靠、便于转化利用等独特优势,缩微技术被国际公认为长期保存珍贵文献的最有效手段。其不可篡改的特性也赋予了其法律效力,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巴西等部分国家可直接替代原件作为法律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也明确鼓励使用缩微技术,并规定缩微品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标准化建设是保障其质量和规范应用的基石。国际上,日本缩微摄影协会早在1967年就实施了缩微摄影师考核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8年专门增设TC 171“缩微摄影技术委员会”(现名文献管理应用技术委员会),先后发布几十项标准,推动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在我国,缩微标准化工作起步于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分委会(缩微分会)的成立;1987年6月“全国缩微摄影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现名“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文影标)的正式成立则标志着我国缩微技术标准化工作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全国文影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多项缩微摄影技术国家标准,对档案和图书部门顺利开展缩微工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迄今,如GB/Z 42215-2022《文档管理 影响缩微胶片冲洗机的环境与工作场所安全规则》、GB/Z 44646-2024 《文献管理 数字保存 模拟记录成银-明胶型缩微品》等缩微相关标准已覆盖基础、质量、设备及性能、操作程序、测量方法、密度规范、图像质量评估等多个维度。

    如今, 国家图书馆等众多机构均设立了缩微文献阅览室。在读者轻触胶片阅读器的便捷体验背后,是一条严格遵循标准的完整工作链条:每种缩微文献均需历经文献整理与补缺、文献拍摄、缩微胶卷冲洗、母片质量检查、拷贝、缩微文献阅览服务等六个标准化步骤。其中,母片质量检查尤为关键。质检过程极为严谨,需经过4次绕片检查,覆盖解像力计算准确性、胶片密度达标性、物理外观整洁度、是否存在无关影像、文字清晰度、内容完整性等8个方面。通过重重质检的缩微胶片最终送入恒温恒湿专用库房永久保存。

    质检合格后,将为各地图书馆拷贝第二代母片用于馆藏。读者在阅览室接触到的,则是由第二代母片拷贝生成的第三代正片。不同代次的胶片解像力要求不同:第一代母片需保证放大58倍依然清晰,第二代母片要求放大40倍,第三代正片要求放大30倍。母片的保存条件严苛,需专门建库存放,环境需保持恒温恒湿,且需定期抽查;所有母片均需密封于避光塑料盒内,以隔绝外部气体。第三代正片的保存要求相对宽松,通常存放于纸盒内即可。安全规范同样严格,在使用母片库房时,要至少两个人在场才可以开门进入库房。

    数字时代下,技术革新为缩微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数字缩微”利用缩微胶片与数字资源的相互转换,实现了资源的长期保存与获取便捷性的双向互补。人工智能(AI)技术也正深度赋能缩微流程:据了解,未来的缩微拍摄设备将集成AI图像采集模块,可自动识别待拍文献页面内容特征,自动采集关键拍摄参数(如密度、对比度等),并基于算法模型实时动态调节拍摄光源,将能显著提升拍摄效率。

    此外,在前段时间“‘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上,笔者了解到,玻璃存储技术解决了传统存储技术容量有限、寿命短的痛点,实现了理论容量最高360TB、寿命无穷的五维度光存储。该技术不仅能够抵御洪水、高温、电磁干扰和各类自然灾害,还无需严格控制存储环境的温、湿度。此前,微软于2023年底推出的名为Project Silica(硅石项目)的云存储方案,利用手掌大小的特殊玻璃介质即可存储高达7TB的数据,预计存储寿命可达一万年,并在极端环境下也能够保持卓越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现阶段,我国也正在积极探索新介质存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 GB级光子晶圆信息永久存储系统,该系统能够将信息刻录于高纯度光子晶圆内,具备信息保存寿命极长、存储密度高、可保存信息种类全面、读取速度快等优点。

    信息长期保存技术在时代的变迁下,正在且将在未来经历深刻的技术演进,持续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备份”方案。

    编辑:刘宪银  审核:张海明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