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国际标准的 “公平密码”
在全球化进程中,电力作为基础性能源,其国际标准的制定影响着全球电力行业的发展走向。确保电力国际标准具备公平性与广泛代表性,对维护各国电力企业权益、推动全球能源格局稳定意义重大。
广泛吸纳各方参与
电力国际标准的制定绝非少数国家或组织能独自决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主导标准制定时,广泛邀请世界各国标准化组织、电力企业、科研机构参与是关键。
此外,欧盟在可再生能源并网标准制定中注重吸纳中东欧国家意见。在修订IEC61727《光伏系统电网接口特性》标准时,欧盟组织德国、波兰、匈牙利等12国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参与,针对东欧冬季低温对光伏设备的影响,新增低温环境运行参数要求,使标准更贴合不同区域实际应用场景。
这些过程充分吸收各方观点,让标准能兼顾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电力发展需求,更具公平性与代表性。
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定流程
标准制定从提案、立项、起草,到审查、批准、发布,各环节应公开透明。提案阶段,鼓励不同地域和规模的组织、企业提想法,提供多元视角;立项时,依据明确公正的评估准则筛选提案,防止不合理项目立项,避免被某些势力操纵;起草时,组织跨国家、领域专业团队编写,综合考量各方技术水平与实际应用场景;审查环节公开意见与反馈,让参与者了解标准草案修改方向与原因。
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制定流程为例,所有提案在IEC官网公示30天,接受全球相关方反馈。制定《电能质量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标准时,巴西一家电力企业提出南美地区电网波动频繁,现有标准电压暂降限值不适用当地。IEC公开该意见,组织全球20余位专家线上论证,最终将南美特殊情况纳入标准附录,形成差异化技术要求。
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全球各国电力发展水平有差异,制定国际标准需充分考虑。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灵活性,适应其基建和技术发展阶段;针对不同地区能源结构特点,在标准中设不同考量维度,规范引导各类能源。
电网互联标准不能仅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为标杆。非洲联盟与IEC合作制定分阶段的非洲跨境电网互联标准,第一阶段部分国家采用110kV区域电网电压,满足初期电力传输需求,第二阶段基础设施完善后再升级至220kV标准,使电力基础薄弱国家逐步融入非洲电力互联网络。
水电标准制定也体现灵活性,针对水电资源丰富的挪威、加拿大等国,新增高水头水电站安全运行指标;针对以火电为主的印度、越南等国,在排放标准中设过渡性条款,实现“一把尺子,多种刻度”的灵活适配。
《岁朝清供》
各国在电力技术研发、市场建设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很重要。分享经验可让标准制定者了解全球电力行业动态,使标准更贴合实际;建立双边或多边标准合作协议,能促进标准相互认可与协调。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推动成员国签订《东盟电力互联互通协议》,共同制定12项区域标准。泰国与老挝在湄公河跨境水电站项目中采用统一的电力计量与结算标准,既保障老挝水电出口收益,又满足泰国用电需求,年跨境电力交易量突破100亿千瓦时。
我国与周边国家在电力互联互通项目中,协商制定符合双方实际的技术标准和合作规则。例如中蒙边境的锡林郭勒—苏赫巴托输电项目,针对蒙古国冬季严寒特点,双方制定输电线路抗冻融标准,保障跨境电力交易,也为国际标准完善提供实践经验。
电力国际标准的公平性和代表性是全球电力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广泛参与、透明流程、兼顾差异以及深化合作,电力国际标准才能成为推动全球电力技术进步、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保障各国电力行业公平竞争的有力工具。
编辑:刘宪银 审核:张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