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综合新闻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站在病毒检疫最前线

    作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时间:2017-08-28
    来源:

    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安全的国门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新病毒入侵以及可能导致的新发传染病对百姓健康生活的冲击不言而喻,这是全球都必须正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新病毒生物学性状未明,国内外尚未有致病机理报道,所以将其堵截在入境口岸前沿是最稳妥的措施。检验检疫人以其创造性的工作拨开新型公共卫生风险入侵迷雾,为综合治理赢得了时间

    日前,江苏检验检疫局公布了2016年度突出贡献奖名单,由该局卫生监管处、南京机场检验检疫局、江苏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于去年底发现并呈报的《首次发现全球一种新型环状病毒》获得集体项目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全省卫检战线受到极大鼓舞。

    据了解,该单链DNA病毒发现自有发热等症状的新加坡回归劳务人员生物样本,基因组全长3018个核苷酸、编码2个主要蛋白,核苷酸序列最近的是猪粪相关环状病毒-5(PoSCV5),同源性仅为84%,专家复核认为是人类携带的从未报道过的一种新病毒,该病毒递交基因库(GenBank)后,获得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ICTV)。作为极具创造性的工作,早在去年底病毒发现之初,就受到中央电视台(CCTV)新闻联播、新华网等央媒“热捧”,并位居2017年全国卫检工作会议报告的“六项全球首次”前列,是卫检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的一枚“重磅炸弹”。

    新病毒缘何不请自来

    病毒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大部分病毒并不引起宿主死亡或者不致病。上世纪初,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抗生素和疫苗的诞生,人们以为对付传染病会轻而易举。没想到百年之后,病毒常常变为新兴病原体卷土重来,甚至导致局部“怪病”频发,跨物种传播越来越常见。

    病毒属于一个奇异的世界,它们首先入侵宿主细胞,活着的目标就是大量自我复制,如编码基因发生错误诱发突变,可能从条件致病到致病,从不致病到致病。面对病毒不断变异,人类却无相应抵抗力,暂时也难以总结有效的治疗措施或开发有效的保护疫苗,首次输入国家和地区人群更具有相当易感性,暴露在难以预知的危险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越来越有机会深入到非洲丛林、亚马逊热带雨林以及荒芜人烟的草原沙漠等,接触前所未闻的病毒,借助发达的全球交通网以及旅客流、货物流等载体,新病毒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能“渗透”到任何地区。我国与多个国家接壤,周边国家疫情极其复杂,国际航班航线延伸到世界主要城市与港口,各种致命病毒伺机入侵。此次新病毒经患病国际旅行者,由南京禄口机场输入我国并被“捕获”,仅仅是病毒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站在病毒检疫最前线

    安全的国门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但我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新病毒入侵以及可能导致的新发传染病对百姓健康生活的冲击不言而喻,这是全球都必须正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新病毒生物学性状未明,国内外尚未有致病机理报道,将其堵截在入境口岸前沿是最稳妥的措施,也可为综合治理赢得时间。

    面对致命的新病毒挥舞着死亡的翅膀,并企图轻而易举穿越国门,现代卫检无疑应有所担当和作为。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几十亿人次国际旅行,数千万只野生动物被带入其他国家,还有非法入境与移民及走私动物等,这当中有多少被携带的病毒四处流窜并伺机寻找新宿主,难以准确预料和估量。不经足够时间周期密切监测研究,入侵频次、影响程度、波及范围、危害程度等流行病学规律难以把握。但绝不能谈“毒”色变,只要口岸检疫得当,基本上所有输入性新病毒都可防、可控,卫检、动植检“两把刷子”一样都不能少已是“生物国防”板上钉钉的共识。

    研究表明,从偶发病例到爆发疫情之前往往有个“引爆点”,突破该点才会大规模扩散。但即使再严密的口岸监测监控,偶发性新病毒输入有时也难以预测,但最大限度避免散发病例扩散传播、抑制疫情爆发则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导向”。危机预警对扑灭“引爆点”事半功倍,除了提高涉外劳务、对外投资、跨境旅游、境外访华等重点人群防疫意识,国境检疫才是“必修课”,此次新病毒“现行”就是归因于该机场高风险航班、高风险人群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最前线的卫检人员抓住发热病例分子流行病学蛛丝马迹,从严体温监测、从紧排查筛检、从细追踪溯源的应急应对核心能力。

    考量基层基础检疫

    专家提醒,流行疫病的问题不在于会不会爆发,而是什么时候爆发。缺乏病例标本、找不到病原、病因不名显然难以找到预防控制办法,该新病毒发现固然是高水平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的结果,但也有对基层基础检疫的重视,没有出入境目标人群常态体温监测“大数据”信息与症状病例“多元化”生物样本,检疫检测技术支撑就是脱离实际的“噱头”,我们在惊羡新病毒发现获奖之余,更应追寻扎根基层的诸多检疫医师的明察秋毫与兢兢业业,2016年,全国口岸截获12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和6例黄热病。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哲学规律同样贯穿病毒检疫始终。如果没有矢志不愈的检疫追求,没有空(海)港查验的长期积淀,没有抓住关键病例的实战实践,没有联防联控的技术统筹,新病毒在通关的危险时刻怎会被“拿下”并最终被量“形”?非传统领域国家安全不可能等新病毒来了才意识到其危害或仓促上阵,危机来临与警钟长鸣必须“划等号”,想在前、问在前、做在前的卫检素养才是“硬道理”。

    今年初,上海检验检疫局报道发现全球第二例、我国第一例库波病毒感染者,这些都实证鼠疫、霍乱、黄热病、埃博拉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以及寨卡、裂谷热等重点传染病跨纬度“追杀”风险不减,形形色色的新病毒乃至新发传染病随时随地来临不足为怪、渐成常态。因此,深入解读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外来传染病防控“基础题”,剖析研究新病毒检疫“附加题”,两者缺一不可、也刻不容缓。(杨志俊 吴海磊 许剑鸣)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