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综合新闻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百名社长总编红色圣地延安采风见闻

    作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时间:2017-09-01
    来源:

    敢教日月换新天

    ——百名社长总编红色圣地延安采风见闻

    编者按

    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度过艰苦知青岁月的地方,已经从千百年来的偏僻、贫穷、荒凉,变成绿色山丘环绕下的南泥湾一般的陕北江南,变成宜居怡人的著名景区。梁家河怎么换了人间?除了难得的机缘,背后更根本的是梁家河人顽强奋斗、艰苦拼搏的精神。当年南泥湾,今日梁家河,延安土地生成、延安人骨子里自带的这么一股子改天换地的精神头,如今正在把大家印象中熟悉的老延安,建成不再是旧模样的新延安。让我们为延安的新发展欢呼,为延安人不懈的奋斗精神欢呼。

    http://www.cqn.com.cn/zgzlb/img/attachement/jpg/site2/20170831/IMG4ccc6aa7fdef45414643313.jpg

    如今的梁家河村洁民富,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http://www.cqn.com.cn/zgzlb/img/attachement/jpg/site2/20170831/IMG4ccc6aa7fdef45414644014.jpg

    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三十里铺村的果农在采收苹果。 祁小军 摄

    □ 李本军

    不亲自到延安,不知延安之美;不走遍延安,不知延安之变。8月15日到18日,借着中国报业协会组织全国百名社长总编红色圣地延安采风活动,笔者有机会第一次来到景仰已久的延安,参观杨家岭、枣园、洛川等老一辈革命家革命遗址,参观全国第一个“学习书院”和习近平总书记战斗过7年的山村梁家河,寻找共产党员“初心”;拜谒桥山黄帝陵,共同拜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告慰我们从未如此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调研延安新区建设、洛川苹果基地,感受新延安科学发展的强劲势头。几日几夜,心潮澎湃,对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延安人饱生敬意。

    红色圣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突破

    越过黄河,北京飞延安的飞机逐渐下降高度,从窗户向北方望去,连绵不断的丘陵,披上了绿色盛装,黄色完全被绿色抢去了主导色,让人不禁大为诧异:这里是延安吗?这里是黄土高坡吗?

    提到延安,很多人会和笔者一样联想到大地一片裸露黄土,凛冽北风挟裹着风沙肆虐的景象。可如今的革命圣地延安,再不是遍地黄土的旧模样,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46.35%,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7.7%,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0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红色圣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突破。

    1999年8月以来,延安人民响应国家号召“变兄妹开荒为兄妹植树”,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美好家园,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陕北高原大绿化的“绿色”革命。由于延安全境基本都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特征,立地条件差,水资源紧张,栽植难度系数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植树造林的艰难是可以想像的,但困难没有吓住延安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136.43万公顷,年均8.026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71.83万公顷,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退耕还林第一市,创造了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地同志介绍,红色圣地由黄变绿是延安生态建设最为直观的变化,对比近年来的卫星遥感图,可清晰地发现,延安版图颜色正在逐年变绿变深,陕北地区绿色整体向北推移了约400公里。全市年平均沙尘日数已由1995-1999年的4——8天减少到2010-2015年的2——3天;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6年的290天;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9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入黄泥沙由每年的2.58亿吨下降到1.96亿吨;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在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的同时,生态的隐性财富也在快速累积。2015年10月,经委托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全市森林资源进行了评价和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全市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为5847.5亿元。

    “圣地愚公”移山填沟造出延安新区

    初到延安,还没来得及入住,热情的主人就把我们带到20多平方公里的延安新区参观。延安怎么会有这么坦荡如砥的宝地?!面对大家的疑问,当地的同志笑了:这可不是老天爷给的,是平整33座山头丘陵“造”出来的。

    延安城处于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包围之中,依延河呈带状分布,早就没有了发展空间,带动延安崛起的大项目根本没有承载载体,红色革命遗址也受到人口增加的沉重挤压。“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是延安市委、市政府为彻底解决延安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城景争地、交通拥堵、群众难以安居、革命旧址被挤压蚕食等问题,实现老区人民的安居梦、幸福梦,保护和发展好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的目标,在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区北区规划控制面积38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约2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万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生态新城。新区城市定位为: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延安新经济产业引领区、现代生活居住区、商务行政办公区。城市文化定位为:红色文化、黄土风情文化、现代都市休闲文化。城市产业发展以国家重点红色旅游为先导,以新经济产业为突破,以现代医疗康养、高端文体教育为支撑,融入“一带一路”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新区建成生态型、花园式、现代化城市,使新区成为延安城市新名片。

    不到3岁的新区建设现在已经不是纸上谈兵,市政府率先入驻,道路四通八达,绿化宛如景区,学校剧院等重点公共配套设施投用,大项目建设顺利。目前,农产品物流园、大明宫建材家具生活广场等招商项目正在加快建设。898创新空间投入使用,入驻创新型、新经济企业76家,形成首批3300万元交易额。华为数据中心主体封顶,预计年内建成投用。大数据产业园区招商全面启动,与中科宇图、华唐集团、必爱网等10多家科技企业多次洽谈,部分企业即将入驻园区。积极筹备第三季度赴京津冀等地区招商活动,力争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级部门将灾备数据、数据存储业务落地延安大数据中心。

    把苹果第一品牌桂冠扛回延安

    不经意间,延安苹果红遍大江南北,享誉世界,延安苹果好吃成了消费者的共识。昔日让人愁的黄土地,今日成了炙手可热的金疙瘩。目前,延安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23.33万公顷,产量300万吨,产值上百亿元。全市建成国家、省、市级果业龙头企业51个、专业合作社1037个、家庭农场179户,年纯收入50万元的大户50多户,全市苹果面积和产量约占世界的1/20、全国的1/9、陕西的1/3。延安,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重要的苹果基地和中国苹果先进技术示范区。

    延安人对苹果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在最好的土地上,用最好的技术,按照最高的标准,生产最好的苹果。”以洛川会议闻名的延安洛川县是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全部符合日照、降雨量、海拔高度等苹果生长7项指标要求。早在1992年,洛川、宝塔、黄陵、富县、宜川就被认定为陕西省首批优质苹果基地县区。2014年,甘泉、吴起两县也被认定为省级基地县。至此,延安13个县区全部成为省级苹果基地县,实现了苹果基地县整市全覆盖,成为全国仅有。

    推行标准化生产,让延安苹果“好吃”,市委、市政府全力给好吃的苹果提供好的品质保证。延安先后制定了“无公害、绿色苹果”两个生产技术标准和延安“洛川苹果”16个技术规范,实现了生产的有标可依。通过推广阳光果园、阳光树冠、果畜结合、果园覆盖、豆菜轮茬、灯板带芯等新技术,实现了苹果生产的绿色化、有机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和果品质量走在全国前列。仅今年全国、全省就有3个现场观摩会在延安召开。去年,洛川县经国家绿色食品管理中心专家组审核认证,成为全国唯一的整县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苹果生产基地县。富县获得了苹果良好农业规范(GAP)生产基地整县认证,被质检总局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带皮吃、上户口、论个卖,是以洛川县为起点,延安围绕提升苹果核心价值精心打造的“3篇文章”。洛川苹果已通过欧盟及国家绿色认证,可以带皮吃;融合“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苹果质量可追溯体系,让洛川苹果上了户口、有了身份证。陕西检验检疫局对出口苹果随机抽检的检验检测报告是:“农残全部合格并低于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向顾客推荐苹果的果农拍着胸脯说,“我的苹果敢让我娃随便吃。”

      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各项大奖170多项,以自己的品牌效应引领延安苹果向新的目标阔步迈进。截至目前,延安已建成国内苹果直销窗口138个,出口苹果未发生一起退货或索赔事件。延安“洛川苹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先后取得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专供苹果等28项冠名权。2014年,品牌评估价值达65.9亿元,位居苹果品牌榜单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苹果区域公用品牌。2015年获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和公用品牌建设杰出贡献奖,全市有4个企业苹果品牌获2015年中国果品百强品牌,2家企业获2015年中国果业百强品牌企业。可以说,延安已经成为陕西果业发展的龙头、中国苹果的名片、世界苹果之都。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