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综合新闻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立足唯一 走向一流——记深圳检验检疫局国家水生动物疫病检测重点实验室

    作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时间:2017-09-01
    来源:

    长期以来,深圳检验检疫局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不断提升实验室检测实力和科研水平,为检验检疫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该局现有5大技术中心,一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院(深圳市检科院)、一个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鲤春病毒血症参考实验室、1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区域性中心实验室、3个市属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5.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和大通关设备总投资8.53亿元,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认可检测项目已达9596个,基本实现“检得快、检得全、检得准”。近年来,深圳局获得国家863计划课题、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承担标准制修订项目500余项,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等各类奖励200余项。

    立足唯一 走向一流

    ——记深圳检验检疫局国家水生动物疫病检测重点实验室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在我国认定的唯一一个鱼病实验室、质检总局唯一的水生动物疫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深圳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中心国家水生动物疫病检测重点实验室,拥有太多光环。

    成立于1996年,2003年被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水生动物疫病检测重点实验室,同年成为亚太地区水产病害网络(NACA)水生动物病原的资源中心,2011年5月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认定为鲤春病毒血症OIE参考实验室,2012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建外来水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十几年来,该实验室满载荣誉与收获。

    科研“精”

    该实验室由病毒学实验室、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组织病理学实验室组成,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181台/套,总价值2200万元。现有检测技术人员9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3人、高级职称3人(其中研究员1人),是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团队。

    该实验室收集有国内最为齐全的鱼类细胞系20余株,并在数年科研和检测任务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生动物疫病毒种库、菌种库(40多个标准株、200多个分离株)、抗体库、基因库、阳性样品库等生物资源库,为检验检疫系统和国内相关行业部门开展实验室间比对、科研和检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实验室共制订有关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各类科研课题近40多项,项目范围涉及到国家863项目、质检总局以及深圳市。完成的科研项目获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履职“实”

    该实验室不仅承担着深圳口岸的法定检疫任务,还要对来自全国质检系统委托的样品开展检疫,并承担农业部鲤春病毒血症(SVC)的疫病监测任务,检测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样品,参与鲤春病毒血症、白班综合症、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锦鲤疱疹病毒病、草鱼出血病、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等6个检测项目。2004年实验室开始承担农业部SVC的疫病监测任务,接收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SVC检测样品,共计25万尾,占全国SVC监测任务的70%以上,从中检出阳性样本超过300批次,为农业部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水生动物疫病区域划分和疾病防控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十几年来,该实验室从进出口的样本中检出有害病原450多批次,其中有SJNNV、KHV、IHNV、SVCV、EHNV、ISAV、TSV、WSSV和IHHNV等病毒,以及灭鲑气单胞菌、BKD、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等细菌。重大检出如2013年从进口的三文鱼中检出传染性鲑鱼贫血(ISA),2014年从进口冰鲜大西洋鲑鱼中检出传染性鲑鱼贫血病病毒(ISAV)等,既体现了实验室领先的检测能力,又出色完成了国门卫士的职责。

    交流“广”

    多年来,该实验室一直专注于全国鲤春病毒血症(SVC)疫病监测任务,并在国内首次检出了SVC疫病,在世界实验室舞台崭露头角。

    建立深港实验室合作机制。2009年12月,深圳局与香港渔护署签署《关于水生动物疫病检测的合作安排》协议,建立了深港双方常年定期互访的工作机制,举办了“深港水生动物卫生工作坊”、实验室间的检测技术比对等活动,加强了深港两地的检测技术合作交流,促进了两地水生动物贸易的健康发展。

    创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参考实验室。2011年5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第79届大会上,该实验室获得OIE鲤春病毒血症(SVC)参考实验室资格,这是OIE组织在我国认定的唯一一个鱼病实验室。这是对质检系统在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检验、科研及国际学术交流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将对质检系统继续深度参与OIE活动、大幅提升进出境动物检疫水平、提高国际合作话语权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15年实验室再次向OIE申请新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参考实验室,力争成为国内唯一身兼两个疫病研究的国际参考实验室。

    顺利通过欧盟技术检查。2012年10月17日,欧盟评估检查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专家组对实验室检疫程序做全面检查,主要检查实验室是否符合欧盟《关于水产养殖动物及其产品健康需求以及水产养殖动物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No.88/2006EC》相关规定以及评价被查机构对水生动物疫病控制和检测能力。该实验室最终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

    2012年至2016年,该实验室派员参加了亚太水产养殖网络中心(NACA)水生动物健康咨询团举办的年会,参与对世界各地区疫病发生情况、防控措施的评议,并汇报了我国水产养殖体系的监管模式和在抵御疫病风险方面的成绩和经验,以及我国水产养殖解决粮食短缺的成绩和我国水产业对世界经济作出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咨询团的高度认可。

    在进口三文鱼中检出传染性鲑贫血病

    开展鲤春病毒血症细胞病变的检测

    护航“舌尖上的安全”

    ——记深圳检验检疫局国家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护航食品安全,是深圳检验检疫局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中心国家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的重要职责。

    该实验室于2003年经质检总局批准建设,专业从事食品、化妆品等质量安全检测,已获得CMA、CMAF、CNAS和CATL资质,是国家首批食品复检机构,在国内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多维度下的技术实力

    多年来,实验室积极打牢基础,加强技术储备,大力提升检测能力和水平。

    设备精。目前办公面积共9700多平方米,拥有包括飞行时间质谱仪、高分辨率质谱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等高端仪器设备1056台,总价值约2.3亿元。

    检测全。实验室检测领域覆盖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有毒有害元素、环境污染物、生物毒素、微生物、核污染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检测项目超过7000项,其中认证认可检测项目2566个,包括肉制品、蔬菜水果、饮料、糕点、水质、葡萄酒等26大类335种产品。

    理念新。该实验室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4G网络等新技术,创建了国内首个数字化智慧实验室,完成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网、基础设施网、业务内网外网的数据融合,实现了实验室管理的智能化、流程的自动化、无纸化和检测服务的多样化。

    “生命线”上的技术护航

    深圳口岸是鲜活商品输送到香港的主要通道,占香港市场同类商品的80%以上,日均检验检疫供港蔬菜1600多吨、鸡禽2万只、活畜5000头、鸡蛋16万枚、淡水约200万立方米、牛奶及奶制品近20吨。在保障供港食品安全的重任面前,实验室人员牢记使命,履职尽责,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供港食品未出现“毒菜”和其他食品中毒等安全事件,切实保障了香港市民的食品安全,多次受到质检总局领导的肯定。

    2014年8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启动了《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规例中独有的农药达到101种,这部分农药绝大多数尚未确定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为供港食品检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保障香港《规例》实施后供港食品“安全、足量、顺畅”,实验室迅速开展检测方法开发工作,并着手对供港蔬菜进行农残普查,累计检测样品1813份,检测项目101587项次,建立了可同时提取300多种农残的前处理方法和快速准确的高通量仪器检测方法,至2014年底实验室已即可测定规例有关的270多种农残项目。不论是研发工作和日常检测,实验室都走在了全国系统前列。

    2014年10月10日,由实验室牵头的国家供港食品检测实验室联盟在深圳成立,联盟汇集了食品检测方面的优势资源,构建了全国范围内供港食品检测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是保障供港食品安全又一重要举措。实验室积极开展联盟的实体化运作,为供港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2017年2月24日,《供港食品中102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供港食品中122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7项国家供港食品检测实验室联盟标准正式发布,标志着联盟“检测能力互补、技术资源互助、检测结果互认”的目标获得初步成功,将有效提升联盟的整体检测技术能力和供港食品检测效率,保障内地食品安全供应香港市场。

    突发事件中的技术支撑

    多年来,该实验室工作人员忠于职守,一丝不苟对进口食品开展检测工作,重大检出不断:进口冻禽肉连续多次检出高致病性沙门氏菌,进口小麦混合粉呕吐毒素超标,进口蓝莓柑橘氧化乐果超标,进口鲜樱桃农药草甘膦残留量超标,进口脆花生强致癌生物毒素黄曲霉毒素B1超标,进口椰子油增塑剂超标,进口蜜饯干果防腐剂超标等。

    面对“含甲醛糖果”“三聚氰胺奶粉”“台湾塑化剂污染”“日本核辐射”“毒奶粉”等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实验室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发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进行快速应对。2011年,自台湾爆发塑化剂污染事件后,实验室迅速组织人员,连续加班,及时开发检测方法,在第一时间开展样品检测工作,并在检验检疫系统中首次从台湾金果汁饮料和宝宝专用鱼松中检出塑化剂,保证了进口食品的安全,并积极协助出口企业进行塑化剂排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此外,实验室还配合深圳塑化剂专项整治的工作部署,对深圳市面上销售的各类食品开展风险排查工作,为及时平息塑化剂事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技术人员研发有害物质快速筛查技术

    高端精密仪器区

    对供港食品进行农药残留风险排查

    筑牢国境疫情防控的堤坝

    ——记深圳检验检疫局国家医学媒介生物监测检测重点实验室

    2014年检出全国口岸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015年检出全国口岸首例新发传染病肠道病毒D68型,2016年2月检出深圳口岸首例、全国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些都是深圳检验检疫局国家医学媒介生物监测检测重点实验室取得的赫赫战果。

    当科研的“佼佼者”

    深圳局国家医学媒介生物监测检测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由质检总局批复建设,是全国首家独立通过CNAS认可的病媒生物实验室,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已认可9大类24个子项目,已开展的检测项目达250余项,涵盖了病媒生物监测检测、传染病检测、生物反恐样品检测、卫生监督、卫生处理等,基本实现对深圳口岸卫生检疫技术支撑的全面覆盖。

    该实验室定位于“为深圳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高度重视基础建设,从人才引进和培养、场地建设、仪器设备配备等方面都进行长远的布局和规划,现有场地2600平方米,功能区包括样品预处理、媒介生物鉴定、实验动物饲养、微生物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PCR室等。实验室现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通量全自动遗传分析仪、全自动基因指纹鉴定系统等系列高端设备100余套,价值4000余万元。实验室现有13名工作人员,其中博士5人,还聘请了3名兼职教授,包括1名院士和1名外籍教授。

    该实验室不断加强科研开发,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三五”项目等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13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主编译书籍4部,参与编译书籍10余部。主持和参与行业标准制修订30余项,获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

    筑疫情的“防火墙”

    该实验室利用技术资源为深圳口岸的病媒生物、疫情疫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实验室累计鉴定病媒生物4000余批次、20万余只,先后检出11种深圳口岸病媒生物新记录种,为深圳地区传染病预测作出了贡献。实验室累计检测出入境旅行者样品8万余份,检出各种传染病病例2万余例,占全国口岸传染病检出总例数的80%以上。先后检出30余种传染病病原体,多次从口岸中检出首例公共卫生关注病例。

    2016年2月,实验室从自皇岗口岸入境的一名旅客血液中,检出深圳口岸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全国第三例输入性寨卡病例)。为了防止病毒传染扩散,做好该旅客同行的旅行团成员排查工作,实验室积极派员前往旅行团目的地浙江开展联合检测,经过执着的坚持、反复的检测,又在该旅行团中检出全国第四和第五例输入性寨卡病例。

    实验室不断积累病媒生物监测的经验,开发新型的监测设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实验室在长期的蚊媒监测工作中,发现监测所使用的“诱蚊产卵器”,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起来有很多不便之处。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技术人员对“诱蚊产卵器”进行了改进和研发,研制了第二代“诱蚊产卵器”。目前该设备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并推广到全国13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及20余家地方疾控部门,广受好评。实验室还通过成果转化,研发了呼吸道15项病原体快速检测试剂盒,虫媒传染病15项病原体联合检测试剂盒,相关产品在全国14个口岸单位得到了应用。

    做行业的“领头羊”

    经过多年精心钻研,实验室检测技术能力迅速提升,积极参与到国家、国际监测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自2015年实验室开始承担“世界卫生组织(口岸)合作中心”工作任务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4次来实验室考察和交流,对实验室研发的“医学媒介生物远程鉴定与多元化信息系统”高度认可。该系统主要为解决检验检疫系统病媒生物鉴定资源不均衡、鉴定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而研发,可以集中全系统鉴定专家的智慧完成病媒生物的形态学鉴定工作,从而大大提高病媒生物形态学鉴定的效率。

    2015年3月,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媒介控制部门的邀请,刘春晓、赵纯中同志赴里昂参与了全球《口岸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指南》的修订工作,并参与商讨建设“全球口岸媒介监测鉴定平台”事宜,协助撰写项目申请书上报WHO总部,请求开展平台建设相关工作。WHO总部对此高度重视,组建了专门项目团队进行了平台开发,实验室在平台的建设、测试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系统平台已经在WHO官方网站上正式上线运行。2017年,WHO媒介控制部官员致函质检总局卫生司对该实验室在“全球口岸病媒生物鉴定网络平台”工作中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质检总局卫生司在全系统进行通报表扬。

    对疑难标本鉴定进行研讨

    使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伊蚊幼虫监测工具开展监测

    医学媒介生物远程鉴定系统

    薛 刚/文 李砚伟/图 本期策划:晏胜昔 戴群艳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