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玉生金——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获奖单位玉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质量发展纪实
9月,河北宁晋县,初秋的冀南平原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茁壮的晚玉米正在灌浆,棵棵杆儿粗叶绿,在晨风中吐着金黄的玉米须儿。
站在田垄上,王玉锋微笑着说:今年的收成真不错!在这位玉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锋集团、玉锋)掌门人眼中,那一粒粒玉米就是一颗颗滚圆的金豆。
23年来,在这位农民儿子的手中,玉米,这种中国人最熟悉的美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粮食,而是雪白的淀粉、透亮的食用油,是维生素B12、是氨基酸;是优质蛋白和果葡糖浆、结晶葡萄糖……
从10万元建起小型玉米初加工淀粉厂,到拥有6家分公司,年销售收入40亿元;
从年产92万吨淀粉销往25个省市,产量居全国第5位,成为大连商品交易所淀粉指定交割厂库,到年产35吨维生素B12,占世界产量70%,连续12年全球第一;
从10万吨玉米胚芽油走进千家万户,产量全国第三,到玉米粕、蛋白粉等副产品带动20多家饲料生产企业;
从年消耗玉米400万吨,相当于河北省玉米产量的22%,到带动宁晋及周边数十家企业、20多个市场主体形成融玉米种植、收储、初加工、深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玉米产业化集群;
从跻身全国玉米深加工全产业链龙头行列,到与中粮生化、双汇集团等50余家企业互惠合作,串联融入饲料、食品、化工、啤酒、制药、流通等多个相关产业链……
依靠什么,玉锋集团收获这一连串丰硕成果?
“靠科学布局,靠人才播种,靠质量精耕。”在王玉锋看来,玉锋集团就是一片沃土,他要在这片土地上将市场过剩的玉米做成大产业,承载起新一代企业家的追求与梦想。
布局:“吃干榨净”全产业链
玉米能创造多大价值?玉锋集团给出了惊人答案:从初加工的玉米淀粉到精加工的维生素B12,产品增值93.51%以上。粗粮细做,玉米变黄金。
“和玉米结下不解之缘,还得感谢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王玉锋说。
宁晋是优质玉米种植大县,但曾经的销路却并不好。王玉锋心想是不是可以搞一些玉米相关产业?就这样,拿着10万元家底,一家小型玉米淀粉厂建成,成为玉锋集团的雏形。
从1994年到2000年,10万元变成了800万元。
“淀粉可以做成淀粉糖、果糖,几乎所有饮料里都含淀粉,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市场可以说无穷无尽,增产增值很必然。”王玉锋说。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手握800万元,王玉锋并没觉得踏实。彼时,周边上百家玉米淀粉加工厂一窝蜂冒出来,仅赵县就有40多家。
“同质化竞争必定导致竞相压价,市场只能越做越小。”王玉锋是“走一步看十步”的性格:必须要转型了。
“要发展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对于玉米相关产业来说,简单淀粉加工显然无法支撑未来,要想在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向前,必须在深挖产业链上做文章,在产业链每一环都获取核心技术。”
伴随新世纪的钟声,玉锋集团第一次转型。
2000年,淀粉糖公司成立,主要生产葡萄糖、麦芽糖、麦芽糊精、果葡糖浆和蛋白饲料产品,计划2020年建成年加工玉米360万吨、年产值超12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企业;
2003年,高新技术企业玉星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生产的维生素B12原料占据全球市场70%份额,玉锋成为全球最大维生素B12原料生产企业;
2012年,玉星食品公司成立,年生产玉米毛油12万吨,一级玉米胚芽油10万吨,胚芽粕15万吨。采用瑞典阿法拉伐、意大利西帕等国外最先进生产设备,臻选冀中鲜活玉米胚芽,采用智能筛选、物理压榨、充氮保鲜、自动灌装等保鲜工艺,从提胚到出油3小时完成,生产线全程自动化控制;
2014年,发展约1万公顷绿色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联合体,实行统一品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高价回购,将产业链“第一车间”前移至田间,促进原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带动70余家种植合作社、300多位粮食购销经济人、2500余家运输个体户增产增收;
同年,热电公司投产发电,废料沼气变成蒸汽用于生产,废料用来发电,余热为城区一半居民供暖;
2016年,玉星VB12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工程建成投产,生产能力提高40%,达到年产50吨生产规模;
2017年,年产40万吨淀粉升级改造项目在建,玉米加工能力将由150万吨/年提升到220万吨/年,淀粉产能由105万吨/年提高到155万吨/年;年产9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在建,生产线采用DCS自动化控制体系,基本实现无人操作,可实现产值18亿元;年产40万吨果葡糖浆项目在建,采用无炭工艺和一键启动全自动控制系统,技术水平国内外领先,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
23年6次转型,从最初级的玉米原料,到产业链最顶端的胚芽油,玉锋将玉米全部价值“吃干榨净”,一系列加工转换使玉米附加值成倍增长,初加工制成淀粉后每吨增值28.45%,深加工制成玉米胚芽油每吨增值32.95%,精加工制成维生素B12每吨增值93.51%,玉米变成了“金豆豆”。
玉锋的每一次转型都不是颠覆,而是原有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23年我就专注做一件事:玉米深加工。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每一次转型先打牢前沿基础,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深加工,强化原料入口,打通中间环节,逐步迈进顶端,最终建立全产业链,依靠产业链优势赢得核心竞争力。”王玉锋说。
目前,玉锋集团正在谋划建设玉锋大健康生物产业园,重点生产辅酶Q10、L-丙氨酸、赖氨酸等深加工产品,让过剩玉米展现新活力。未来,玉锋将通过强化联合体发展,深化要素链接,密切利益联结,建立紧密庞大的“朋友圈”,拓展玉米产业链。
“也许叫‘产业网’更合适,不仅限于纵向贯通,也融合横向扩展,实现原材料价值全维度获取。”依靠这个庞大网络,玉锋集团将在王玉锋手上成为真正的“玉米王国”。
电厂车间
播种:人才战略“以智创质”
在玉锋集团,淀粉糖团队、生物制药团队、玉米油团队、电厂团队来自五省六市,成为创新发展的柱石和栋梁。
对于生产高度自动化的企业来说,追求卓越品质、确立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更多在于提升管理和科研水平,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必须依靠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在“引智用智”方面,玉锋集团有着自己的独特模式:整体引入成熟团队。
“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晋升渠道,给予优厚福利待遇和物质条件匹配人才价值”,玉锋的吸引力恰恰契合了人才发展的终极需求。
“当初吸引我的除了高薪,更有广阔发展空间。”为集团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元老级奠基人之一、淀粉糖公司副总经理耿凤玲还记得,设计第一间车间时,曾因产品生产线设计思路与王玉锋争执不下。“我说,要让我主持生产和管理就要按我的思路来,他气得直跳脚。”
最终,王玉锋选择全盘接受耿凤玲的思路。在他看来,这不是妥协,而是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
李春香,来自山东,刚刚30岁出头已是油脂公司副总经理兼质量负责人,她带领的质检团队以24小时跟班检验、检验结果准确率连续3年100%的敬业和严谨,支撑玉锋牢牢把握着玉米产业链最顶端。
认定一个人的价值就大胆给予高起点发展平台和足够信任,玉锋在选人用人上胆识过人。
“我是‘管大管小不管中间’,大到项目发展、资本运作,小到环境卫生和企业装修,唯独中间环节不管,因为我们有非常优秀的中层团队。”重心下移、充分授权的格局提高了管理和运营效率,调动了各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王玉锋常说,“没有一流团队就干不出一流事业”。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时,玉锋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重要任务,完善组织架构,厘清部门及岗位职责,实现分工合理、权责明确、高效协作;健全薪酬及劳动保障体系,科学用人留人;建立培养、考核、晋升、待遇一体化用人机制,畅通晋升渠道,搭建发展平台,规划员工职业生涯。
“每周都有6人被送到清华大学学习,这些年从未间断。”玉锋集团副总经理杨凯介绍说。
在外部招聘突出选拔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玉锋高度重视内部培养,从战略需求出发,多元化系统运作培训活动,确定培训对象、课题、师资和方式,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和《培训管理制度》确保效果。
从 2006 年开始,玉锋加大管理层和一线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先后选送35名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参加清华大学卓越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和总裁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2016年安排33名主任以上人员参加职业经理培训,2人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受研究生教育,建立清华大学远程培训基地向所有职工开放;安排20多名设备维修人员前往杭州和珠海接受专业培训;组织员工到朝日啤酒、丰田汽车等国际知名企业参观,引导职业化发展。
2016年,玉锋继续捐助9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每人每年发放助学金5000 元,直到大学毕业。“我们欢迎大家学成后到玉锋就业,施展抱负。”资助和定向委培大学生,成为人才继任及梯队培养计划的不竭源泉。
选锐意改革敢闯敢干的,不选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选善于思考业务内行的,不选不学无术工作浮漂的……“十选十不选”原则用“智”不用“亲”,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选拔机制。
通过“以智创质”人才战略,玉锋吸纳引进淀粉及淀粉深加工、热电等方面专业人员百余名,技术研发人员比例占总人数10%。培养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兼具专业性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企业走向现代化创新型发展方向播下一颗颗金色火种。
整合河北省淀粉糖发酵工程实验室、河北省微生物发酵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优势,与河北科技大学、北京坦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产学研结合,打造世界一流研发平台;集团高层和新产品开发部负责顶层设计,制定产品开发和创新计划;每年投入销售额3%以上经费,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步伐,确保玉锋产品的新颖性和市场领先性。
人才价值的最大化挖掘利用,促进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提升,人才智力转化为卓越质量品牌价值。
近3年,玉锋集团开发啤酒糖浆、麦芽糖浆2个基础性新产品,并以此为依托陆续开发结晶淀粉糖、山梨醇等7个新产品,新品开发成功率100%。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47项,技术改进、科技成果转化20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一系列荣誉资质落户玉锋。
淀粉糖车间
精耕:追求卓越点种成金
“你看这棒子长得多壮!”站在自家地头,宁晋县北河庄村民李胜田乐呵呵地说,他家的玉米从来不愁卖,价格还比别的地方高。
为确保产品质量,玉锋严格控制原料来源,建设约1万公顷优质玉米绿色种植基地,由专业人员指导基地农户标准化种植,实行统一品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以每公斤高于市场4分的价格收购的规范管理。
“不做则已,做则一流”,以强者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使玉锋对产品质量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形成了以质量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发展的强企思路,导入并运行ISO9001、6S现场管理和卓越绩效先进管理模式,建立了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
在301淀粉车间,偌大的厂房内只有机器轰鸣,却见不到生产工人。
“产品生产线实现了高度自动化。”耿凤玲介绍,淀粉生产全程自动控制,中控室人员随时监控设备运行,出现异常呼叫现场人员调控,保障了操作参数稳定。
为杜绝不良品流入下一工序,玉锋引进多套中间体在线监测设备,操作者、班组长、质检人员层层把关,各项内控指标均严于国家标准。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跟踪制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及时追根溯源,保障以最快速度化解质量隐患。
“12名质检员分为3组,对应生产班,24小时跟踪。”李春香说,质检部负责从原料到出厂全程质检,总控2小时抽一次样,随时监控产品质量状况。
“检验不合格物资作降级处理,或办理退货、索赔;不合格半成品不得转入下道工序或入库,由质管科会同技术人员、车间确定返工、降级;不合格成品返工或降级,确保出厂产品100%优良或合格,每批产品都要做好留样便于追溯。”李春香说。
进入新常态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玉米深加工产业必须转型升级。
制胜之道唯破不立。玉锋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胆识和远见,通过完善质量管理及技术创新体系,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特点。
废气蒸发改进项目将管束干燥机抽出的废气用于玉米浆蒸发,蒸汽耗量由3.5吨/吨玉米浆大幅降至0.45吨/吨玉米浆;自动包装秤淘汰了人工装袋称量,包装用工由34名男工调整为18名女工,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力资源……群众性质量提升活动为生产注入了新鲜活力。
“将改进目标划分为集团、职能部室和班组3个层次,分解落实到班组个人”,玉锋鼓励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和创新发展,成立新产品及合理化建议评审小组等机构,减少部门壁垒,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薪酬激励和多通道多层次职业发展体系,充分激发员工创造卓越的潜能和主动性。
“对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效果显著的项目,我们推荐申报专利和技术奖励。”杨凯介绍,2016年,玉锋评审群众性质量创新、改进项目8个,发放奖励230万元。一种蛋白分离筛等20个项目创造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150万元;淀粉生产关键过程实现全线自控,保证了质量、产量、操作参数稳定,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玉米淀粉和葡萄糖产品一次合格率均在99.75%以上,企业荣获河北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
“2013年到2016年,我们开发了50个战略客户,包括武汉味好美、双汇集团、嘉吉、中粮、燕京啤酒、嘉士伯等知名企业。”销售部经理王康乐说,玉锋定位中高端市场,利用各种信息捕获市场机会,抓住环境治理契机积极开拓洁净型煤粘结剂用淀粉市场,针对网购商品市场开发包装纸箱使用变性淀粉,产品销量连年增长。
新客户要开拓,老客户要维护。玉锋制定战略客户优惠政策,推出24小时全天候装车发货服务,建立客户异议投诉24小时响应机制,推行产品使用增值服务,顾客满意度达到93%以上,现有顾客保留率高达98%。
玉星食品车间
近年来,玉锋集团玉米淀粉、淀粉糖、饲料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玉米淀粉产量2016年上升到全国第5位,成为大连商品交易所淀粉指定交割厂库。食用玉米淀粉、单一饲料和淀粉糖获河北省名牌产品,食用玉米淀粉通过“绿色食品”和“清真食品”认证,“玉星”屡获河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殊荣。
王玉锋说,企业要做得长久,必须依靠卓越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不变应万变。万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信念。“只要保持产业不断升级、技术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前景就无限广阔。”
7月11日,随着18吨玉米淀粉顺利出口巴基斯坦,玉锋集团成功打通了“一带一路”国际市场。以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作为生存发展战略支撑,走质量效益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玉锋集团正在玉米深加工这片广阔沃土点种生金。(王红梅 本报记者 王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