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唱响西安标准,让城市发展更有品质更具魅力

    作者: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10-13
    来源:

    唱响西安标准,让城市发展更有品质更具魅力

    ——专访陕西省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

    □ 姜 丹 本报记者 王 梅

    编者按:“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大批国家战略在西安叠加推进。在努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创建西部城市最佳的前进道路上,必须充分发挥标准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科学管理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对于标准化在助推大西安和品质西安建设目标中的作用,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明确提出:品质西安,标准先行。要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入开展国际标准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用世界的眼光、国际标准和本土优势构建西安的标准化体系,让西安标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日前,西安市政府召开常务会,审议通过了《西安市“标准化+”行动计划》,明确了在标准化+创新驱动、先进制造等10个方面的任务,努力形成覆盖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和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的西安标准化体系,吹响了西安市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号角。

    中国标准化

    创新发展中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记者:据我们了解,西安市政府近期出台的《西安市“标准化+”行动计划》,明确由您挂帅,担任西安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最终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社会监督的标准化多元共治工作格局,这样做目的何在?

    上官吉庆:质量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西安现在已处在追赶超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支撑。我们要抓住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质量效率型的抓手是什么?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国际公认的四大质量基础,是对质量的有效支撑。如果没有“质量第一”的理念和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速度越快,损失可能越大。

    标准化对加强宏观调控、建立统一市场、优化公共服务、促进技术进步、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前不久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标准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提升到与政策、规则并列的“三位一体”的新高度。作为互联互通的机制保障,标准的“软联通”作用日益凸显,这次论坛也强调了这一点。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

    可见,科学的、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是全方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础工作;它不仅对企业至关重要,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同样也有着规范作用。今年年初,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第十六届一次人大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实施“互联网+、标准化+、机器人+、数字化+”4个行动计划,这是西安市委、市政府通盘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提出的战略计划。我们要充分发挥标准、政策与规则“三位一体”的机制保障和“软联通”的作用,用标准化引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提升“品质西安”建设水平,助力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在追赶超越中实现大西安大发展。

    同时,打造“西安标准”,不是政府或企业单方面的事,不是仅仅针对某些领域或优势产业的产品、生产和服务,而是要在全社会培育无处不在的标准意识,构建全方位的标准化体系。让“西安标准”成为西安生活的品质所在,从企业生产、政府服务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都要有更高一筹的“西安标准”。

    记者:西安“三六九”目标定位是什么?西安现在的发展情况如何?

    上官吉庆:当前,西安正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已经站在加速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节点上。我们确定今后主要的奋斗目标,就是“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过万亿、建好国家中心城市三大目标为统领,着力构建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等“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六维支撑体系,扎实抓好9项重点任务(即:经济实力、创新活力、开放水平、文化实力、交通枢纽、城市功能、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等9个方面的提升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战略核心就是:以全力推进大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品质西安建设为抓手,奋力促进大西安大发展。

    我们要看到西安正处在历史上机遇最多的黄金发展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一大批国家战略在西安叠加推进,特别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支持大西安建设,将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将有效拓展我市发展空间、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能级、放大辐射效应,使西安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大西安的格局和体量。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西安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位还不高,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对照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急需要补齐“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军民融合、开放经济、区县域经济、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创新转化能力、生态环境、民生服务”十大发展短板,努力为西安追赶超越做强支撑、夯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要实现大西安大发展,担负起国家赋予西安的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发挥大西安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加速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打造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必须坚持标准引领。总而言之,品质西安,标准先行。

    记者:西安市目前在标准化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还存在什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官吉庆:西安市在标准化建设上有着传统的优势。近年来,我们持续依托、充分利用西安雄厚的科技教育资源,制定国际标准达到45项,国家、行业标准合计1900多项,标准化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标准化工作依然任务艰巨,标准急需有效供给。一方面从我市制定的国际国内标准本身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制定的标准数量不够多,缺少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联盟标准和团体标准数量偏少,反映出我市存在着产业集聚度不够高、企业间抱团发展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从服务发展看,标准对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对产品质量的提升力、对国际贸易的带动力还不够强大,在加强社会管理和规范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

    这些问题已不能很好适应我市追赶超越发展和振兴大西安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标准化管理体制还需深化改革,机制还需创新,保障还需加强。

    记者:这次的“标准化+”行动计划采取了什么样的模式?核心要点是什么?旨在解决什么问题?

    上官吉庆: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6年,国务院两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装备制造业、消费品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我们出台《西安市“标准化+”行动计划》,就是要把标准化的原理及方法引入振兴大西安和品质西安建设的实践之中,建立健全具有西安特色的“标准化+”工作机制,通过在各相关领域推行系统完善、科学合理、先进实用、创新发展、指导性强的标准化体系,加快“标准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深度融合,使其成为补齐我市发展短板、民生短板和制度供给短板的重要依据。其中,明确了在标准化+创新驱动、先进制造、军民融合、现代服务、现代农业、全域旅游、行政审批、生态环境、特色小镇、生活服务等10个方面的任务,努力形成覆盖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和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的西安标准化体系,为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

    实施“标准化+”行动计划,核心是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标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标准化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催化效应,推动制造业由产业优势、规模优势向标准优势、品牌优势升级。

    实施“标准化+”行动计划,一方面要大力支持企业重视品牌和标准化工作,引导他们通过将专利和自主技术转化为标准,成为产业规则的“制定者”,掌握市场的“话语权”,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促进我市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为着力点,加快社会管理和规范公共服务方面地方标准制定工作,扩大公共服务标准供给。今后标准能管理的事项,要坚决用标准来考核,同时在地方立法和政策制定时,努力引用更多先进、成熟的标准。

    总之,我们要唱响西安标准,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把标准作为引领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利器,把标准强市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着力在创业创新、提质增效、社会服务、制度供给、开放融合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不断提升西安城市发展品质,走出一条具有西安特色的标准化发展道路。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