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化改革与发展圆桌会议精彩观点摘编
共庆“世界标准日” 共话“标准化助力质量提升”
——中国标准化改革与发展圆桌会议精彩观点摘编
编者按
10月15日,以“标准化助力质量提升”为主题的中国标准化改革与发展圆桌会议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召开。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出席会议并以“牵好标准化‘牛鼻子’助力质量提升行动”为主题发表讲话。来自政策研究机构、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共20位院士、专家、代表就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中简称《指导意见》)建言献策,共庆“世界标准日”,共话“标准化助力质量提升”。
抓紧制定质量提升实施方案
王礼恒: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
《指导意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学习好、贯彻好这个文件非常重要。关于质量的战略定位,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一个是向中高端迈进的中心任务。我认为应该广泛组织质量系统、标准化系统的同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真正把思想统一到文件上来。
标准是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质量提升的牛鼻子、压舱石、风向标。如何发挥标准化的作用,《指导意见》对改革和发展都说得很集中,要加快标准的提档升级,要加快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现在的关键是细化落实,建议根据《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制定一个实施方案,政府主导实施已经非常明确了,关键是推动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在实施方案里要加大力度。
集中分析主要矛盾 协调推进破解矛盾
王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指导意见》很全面,也很有深度。《指导意见》要求协同推进,协同推进就会有成效。协同推进,就要分析各方面的矛盾,标准化工作的矛盾是非常多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工作越重要矛盾越复杂。建议集中分析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可以转化为对立统一的范畴。范畴就是概念,通过概念联系到规律,利用规律逐步解决矛盾,就能达到有利于发展的统一,就可以协调推进。
约束和激励是对立统一的,标准化工作肯定有约束,没有约束就不叫标准。《指导意见》确定了目标,落实过程中必然有客观规律、客观环境的匹配,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现实和发展,也是对立统一第二次矛盾,现在的标准在当下很有用,但是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是非常复杂的,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管理和开放,也是对立统一的范畴。很多重要的对立统一范畴落实在执行计划当中,标准化工作就可以协同推进。
标准化战略要反映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
张纲:国务院参事室原参事、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
建议抓紧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纲领性文件。质量提升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远的、需要持续推动的繁重任务,“中国质量”的整体升级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既要研究当前两三年内要干的事,也要针对深层次问题研究制定战略性举措。作为引领质量提升的载体,首先应抓紧谋划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纲领性文件,确立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举措以及保障机制等,以解决标准化工作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与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支撑基础不相适应的状况。
这个纲领性文件应反映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力争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尤其要重视解决以下3个问题:一是要确立标准战略定位、创新管理体制。“中国制造2025”颁布的首要意义是确立了实体经济的战略地位,现在对标准化工作重视程度确实快速提高,但还不是制度化的定位,体制、机制、政策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标准化工作具有极强的技术属性和管理属性,必须构建统一权威、开放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才能实现标准的规制、引领、外联功能的最大化。二是要创新标准化建设机制。标准化建设需要系统性创新,涉及联动机制、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等。例如,标准化战略的实施要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联动;再如,标准要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集成建设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又如,要推动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还如,加快培育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标准化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推动标准技术创新与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往往引发生产形态、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的变革,在质量领域,质量设计方法、质量控制技术、质量管理模式都在变革。因此,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要及时总结企业、产业技术变化的需求,以更好地指导和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
重视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标准
任兴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明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对质量提升这么重视,《指导意见》的发布,足见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的高度重视。
我们国家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产业进入到中高端,过去靠要素驱动,大规模的投入,物质消耗,现在我们进入到创新驱动,质量要求更高。原来从企业管理角度谈质量说的比较多,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现在上升到国家发展、国家振兴甚至国家兴亡的高度。
标准具有开创性,建议特别注重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方面标准的研发和制定,可能有人说这个行业还不是很成熟,但是没有标准这个行业的成熟度就受影响,这两个相辅相成,标准要先制定起来,然后不断完善。
标准化和科研应该更紧密结合
范维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质量提升工作由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标准化和科研应该更紧密结合起来,科研成果不可能自动转化为标准,标准有其内在的规律,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需要标准化工作的支持。
中国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上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标准化责无旁贷,国际标准化人才、持续性的政策和经费支持都需要加强。标准既有共性也要有特性,如城镇化、智慧小镇、美丽乡村,要避免千篇一律,制定标准应该像体育比赛一样,有规定动作有自选动作,而且自选动作空间很大,这样能够做到各具特色。制度保障中的惩戒非常重要,如送检产品和正式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有差异,初期产品和长期产品又有差异,开始是好的标准也是好的产品,但不意味着长期能够保持水准,确实需要一些惩戒性措施。
要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标准
宋柳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必须要用全球化的视野看标准。尤其是通信行业这种需要全球互联互通的行业,标准实际上是一个全球化的“生态系统”,任何国家都需要融入到这一生态系统,而不能成为“孤岛”。
按照全球化的衡量标准,质量强国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能在国际主流的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未来的全球竞争是国际主流技术标准的竞争,国际主流技术标准就意味着全球主流的市场和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国际主流技术标准,通过相关各方的协同,使我国企业在国际主流技术标准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助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治国理政理念
宋明顺:中国计量大学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提出的最核心的要素是技术、标准、质量、品牌,并在多次谈话中提到标准和品牌。“标准化助力质量提升”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刻认识。
围绕标准化助力质量提升,根据中国计量大学的经验,我们自下而上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积极推进“一带一路”高校标准联盟的建设;三是加强“三个模式”的研究,分别是创新驱动模式下的标准化引领、市场驱动模式下的标准化引领和社会治理条件下的标准化引领;四是案例经验总结,总结国际国内的经验,总结我国尤其是浙江省的经验,包括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等方面的经验,总结2014、2015年通过社会机制来促进质量提升的案例,总结浙江省在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浙江制造、品牌认证等方面的经验。
要重视多品种小批量产品标准
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近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一些高端产品领域我们仍然有差距。我们对大批量产品的标准化比较重视,标准容易定制,但是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标准不太好定。长期以来问题解决不了,对产品的提升是有阻碍的。机床就是小批量的产品,我们提出制定了一个机床的国际标准,这也是中国机床第一个国际标准。各种高端装备,都是工作母机做出来的,工作母机不行,我们做出来的装备也不行,所以应该关注多品种小批量的制造的标准化问题,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从大批量走向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定制更是对标准化的挑战。
作为3D打印质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我觉得标准化的份量很重。我国的大飞机也造出来了,但是要想形成商业化,标准化非常关键。
质量提升需要全局性战略性思维
马德军: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院长
标准化工作对质量提升有明显的拉推作用,“拉”就是通过标准的制定对质量提升有正向牵引作用;“推”就是通过标准实施对质量提升有正向推动作用。
没有高标准就没有高质量,标准化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工作,还关系到质量、贸易、甚至外交。标准化助力质量提升需要全局性、战略性的思维。希望在标准化战略制定过程中,能够将一些制度设计包括政策进行固化。我们很多产品是在国内生产销往全球的,标准化助力质量提升,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地和国际产能合作。标准化工作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国际标准化合作,在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安排以及条件保障方面做一些预先的安排。
推进团体标准发育的良好机遇
张宏图:中国电子学会党委书记
结合学会的工作体会,学习《指导意见》,深感标准化在质量保证方面至少有下面4个方面的贡献。
一是通过完善制造过程的资源环境条件,包括人、材料、方法、工艺和设备标准化,以稳定性为前提进行标准化。二是对人的使用产品的习惯进行彻底调查,使标准化更加人性化。三要完善服务保障体系,这是产品标准化的延伸。四要按照标准化方式和途径收集对产品反馈,以便于对下一代新型产品分析改造。这是我体会的关于标准化对质量保证的贡献。
中国电子学会是第一批团体标准试点单位,已制定并颁布了22项团体标准。《指导意见》再次强调深化标准化改革,建立政府制定的标准和企业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系统配套的体系,这是进一步推进团体标准发育的良好机遇。
标准推动和引领能源转型
刘泽洪: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
能源转型归结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在用能侧,能用电的尽量用电,这样提高效率,提高环保质量。一个在发电侧,用清洁能源替代。这两侧都离不开标准引领。国家电网公司风电超过1.4亿千瓦,太阳能超过1.5亿千瓦,通过提高标准,使低电压、高电压穿越标准提高,具备一定的调频调压的特性,标准发挥了重大引领作用。
国家电网公司以标准和标准化建设强调质量建设和质量提升。以创新推动标准建设,电网建设同时开展标准化建设,采用通用设备、通用设计、通用造价和标准工艺。国务院推进新的农村电网改造,我们强制使用标准化的制造的设备,所有在现场安装的东西都按照一个标准在工厂外加工以后到现场安装。注重采用标准化的设计,一个1000千伏的项目中,56台出厂实验都是一次合格,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希望构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要充分发挥行业领军型企业的作用,希望国家标准委能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里面,推动设备采购中的质量分级,按级定价就有依据了,自然就把质量差的产品和设备淘汰了。
总结标准实施效果模型案例
郭大雷:山东省质监局副巡视员
正在制定的山东省落实《指导意见》实施方案,涉及到一些新的制度、新的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指导意见》中有很多新的制度设计是涉及全局的,山东省建立和实施领跑制度是先行先试,建议在实施《指导意见》的文件中明确。建立新型的质量统计评价体系和健全质量统计分析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离不开标准化,这个制度的实施肯定要通过标准化,应该加强研究,是很急迫的工作。
标准化在“化”上,特别是近年来标准化工作在质量提升中的作用,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明确,作为标准化工作者,应该回答和总结标准实施过程当中的效果,有什么样的模型和什么样的案例,这方面应该加大研究力度。
知识成果需要标准固化链接
吕庭彦: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
作为企业,大唐电力落实《指导意见》是微观层面,作为主体作用的企业如何能够落实好,这是一个课题。
企业要追求经济效益,当然也追求社会效益,质量、标准化工作,能够和企业的管理提升、市场开拓、核心竞争力结合得好就受欢迎。我们进行标准的经济性竞价的评估,国际国内很多标准,有的企业都没有看过,企业讲成本,时间就是金钱,应该在更高的层面开展评估工作。
这十几年我国各行各业发展都非常快,发电、环保、两化融合、新能源,实际上大量的标准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企业差别非常大。当务之急要把最近十几年形成的成果固化下来,还要把科技成果、标准、专利等知识成果串起来,知识成果散落在不同的机构,理念上数据共享,没有标准化难以实现,这些工作对企业质量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
质量提升需要依托标准化平台
王海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教授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标准化建设的科技人员,参加以《指导意见》的发布为契机举办的这次圆桌会议,特别有意义。
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开展了冶金工业全流程质量系统发展路线图、冶金过程控制标准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材料实验标准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材料性能评价体系战略研究4项与标准和质量提升密切相关的中长期战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建议,在国家标准委的支持下正在逐步地落实。在国家标准委支持和指导下,2017年6月启动了中国标准与实验标准体系的建设,以及材料实验标准共享平台建设,推动了质量提升相关标准建设发展,具有导向意义。
推进材料与实验标准建设助力质量提升,建议以材料与实验标准共享平台为依托,建设创新基地,以材料产业质量提升,积极探索新型的材料与实验标准引领推动材料产业质量提升。
关键是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质量标准
王以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原副主席
助力质量提升的关键是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质量。
标准化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标准制定的质量,为此,必须加强TC、SC及其秘书处的工作。秘书处很重要,应培养和配备既懂专业又懂标准化的人才,并在制度上留得住人才。
为了提高标准实施的质量,必须提升标准的地位和权威性。不能认为只有强制性标准必须实施,非强制性标准是可用可不用的。发达国家的标准没有强制性和推荐性之分,标准都有相当的权威性。
建设质量强国和进入质量时代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和企业提升质量的动力。
地方标准化工作重点在实施
刘三江: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院长
当前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力度和成效都是前所未有的,标准化改革当中的一些强制性标准整合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这些都是工作的亮点。
改革是长期而任重道远的工作,应该进一步深化。作为地方的标准化管理部门,不应该把很多精力放在标准的制定上,青海一个省的经济总量赶不上全国百强县江阴、张家港。从标准化切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应该放在标准的实施、监督上,基层应该发挥独特优势。
我目前在青海省工作,青海省的农业标准化示范选择了马铃薯的标准化生产,几十万公顷涉及几万农户,通过标准化提高效率,帮助农民脱贫,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500公斤,价格增加了400~500元,并且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25%左右,所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好,我们把这个精力放在推动标准的落地方面,效果会更好。
新产业新技术标准要跟得上
侯金刚: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副总经理
阿里巴巴重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专职人员有几十人,每年的12月21日是阿里的标准日。
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应该大力鼓励中国领先的企业、行业参与国际标准。电子商务、共享单车、移动支付都是和互联网相关的。世界上公认的两个互联网大国是美国和中国,但是我们的话语权还很弱。
建议国家对新兴产业、新技术标准的研制和落地提供更好的直通车的支持,未来5年我们会有很多的研究成果落地,其中有很多会形成标准。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会有很多技术形成标准。另外一个建议是,互联网治理和网络空间治理方面要弥补标准体系,抓紧制定一系列重要标准,否则我们的互联网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将面临非常大的问题。
标准引领创新发展引领时代进步
桂万先:江苏省如皋市委常委、副市长
如皋市正在推进省市标准化改革城市的试点改革,我们在争取试点城市的过程中在思考,怎样把标准化各方面要求落实到实践当中,让标准引领创新发展、引领时代进步。
如皋市以国务院提出的深化标准化改革为方向,创新标准化的工作机制,建立标准化实施的情况检查,建立标准融资征信和质量诚信制度,对企业实行标准化进行一个很好的引导。
我们以应用实施为重点,提出对重点领域的支撑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准指导、引导工作,推进特色优势领域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三产融合试点示范市建设,以深加工标准为基础,推动地方特色标准。要保持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开放的态度,作为政府要站在更高视野、更广角度审慎地监管,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高更广阔的空间,使标准不断提档升级。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徐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