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内饰材料,现行标准亟待严格执行

    作者: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10-30
    来源:

    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内饰材料,现行标准亟待严格执行

    车里“有味儿”该咋治(绿色家园)

    赵贝佳 刘 琛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28日 10 版)

    近日,因奥迪Q5存在“车内异味大,坐上去头晕,味道几年都散不去”的现象,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被深圳消费者委员会约谈。这一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广泛关注。

    其实,一直以来,车里“有味儿”不是个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曾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检测车内空气质量,结果九成受检车辆甲醛或苯含量超标。不仅私家车,新投入使用的公交车内有时也异味刺鼻。

    目前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情况到底如何?为啥大品牌汽车车内环境也难以让人满意?有什么办法能清除或缓解车内空气污染?

    对“有味儿”感受因人而异,车内空气质量关系3亿司机健康

    车内空气污染物包括苯、甲苯、甲醛、乙醛等,越是高档车有时污染越严重

    “我这车都买了10年了,到现在还有味儿!”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颖说,“也说不清是什么味儿,反正每天一坐进车里就感觉在慢性中毒。”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7年3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首次突破3亿辆,其中汽车达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超3.6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2亿人。随着车主队伍的壮大,车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关注。很多大城市的私家车主每天要在车内待几个小时,赶上堵车或自驾游甚至会更长。

    “目前车内异味的现象确实存在,汽车座椅、隔音棉、塑料制品、黏合胶等配件都会影响车内空气质量,个体对异味的感知程度因人而异。”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室内环境控制与健康分会副会长、国家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玢表示,车内异味的主要来源是内饰材料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甲醛、乙醛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损伤:甲醛是致癌物质,同时具有刺激性;苯是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对人的血液系统有害;甲苯是神经毒性物质,会令人头晕、恶心、意识模糊;乙醛、丙烯醛是刺激性物质,有些人上车闻到恶臭、流泪等都是因其所致。

    虽然北方已至深秋,但南方正午的太阳依然很毒。车辆停在室外暴晒一天,再打开车门时涌出的空气还是呛得让人喘不上气。对此,专家表示,车辆内饰产生的有机挥发物浓度大小与环境温度高度相关,高温暴晒相当于给车内污染做“加法”。据统计,气温超过26摄氏度,汽车在阳光下暴晒1小时,污染物就会增加20%—30%。

    胡玢表示,对车内空气质量,万万不可陷入“价格迷信”,即便是大品牌、高价位的豪车,也逃不开空气污染。“有时越是高档车,空气质量越差,因为密封性相对较好、内饰丰富多样,导致污染物很难消散并不断积累;低档车的内饰简单、密封性差,反而缓解了车内空气污染。”

    “标准”和“用户体验”不匹配,源于车内空气环境复杂

    环保部正在制订强制标准,要求增加车内空气质量相关信息公开内容

    不少车主都觉得车里“有味儿”,有没有找专业机构检测过?很多车主表示,去4S店保养时,从来没听说过可以检测车内空气质量,也没被推荐过类似的服务。

    胡玢解释,专业的车内空气检测必须将车辆放置在专用环境舱中,要求恒温恒湿以及一定的空气清洁度,封闭16个小时采样后进行测试。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只有汽车生产厂商和专业检测机构具备条件。普通消费者如果想检测,只能委托相关研究机构。“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重庆、广州等几个汽车工业集中的城市才有比较便捷的检测渠道,第三方检验机构可以接受消费者个人的委托,但费用较高,检测一次大约需要1.5万元。”

    既然车子出厂后检测昂贵又麻烦,为啥不能在制造环节严格把关,使用更环保的材料?

    其实,我国早在2011年就已发布《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于2012年3月1日开始作为推荐性标准实施。但很多车主表示压根没听说过这个《指南》。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国家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主要起草人葛蕴珊认为,《指南》发布以来,国内外相关汽车公司都比较重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部门,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最近几年,制造商在车内空气质量管理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控制指标均有明显降低。”

    然而各类车型仍不断被爆出空气质量问题,是标准本身不够严格吗?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认为,《指南》对新车和制造商有一定的提醒作用,但毕竟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并非“不满足条件就不允许汽车出厂”的强制性标准。

    对此,胡玢表示,环保部正在加紧制订强制性标准,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善:增加信息公开,购车时的随车清单包括样车车内空气质量测量结果、主要内饰零部件配置等有关车内空气质量的全部指标;增加环保一致性检查下线时间的规定;增加车辆更改和扩展后的要求。“新标准一旦执行,普及和监管力度肯定会加强。希望消费者能多一些理解和耐心。”胡玢说。

    葛蕴珊表示,我国是国际上第一个制定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国家,2016年底颁布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已经把车内空气质量作为环保指标的一部分,纳入新车环保信息公开管理体系,相信未来销售和生产的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会不断改进。

    他认为,部分车主反映的“标准”和“用户体验”不匹配问题,是因为目前的标准虽然对主要污染物质做出了控制规定,但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物质复杂多样,标准很难面面俱到。这也是国内外共同遇到的难题。

    室外空气不错时,消除污染的最好办法就是开窗通风

    控制车内污染最有效的手段,还是督促厂商使用绿色环保的内饰材料

    车内空气污染离我们很近,如何有效消除车内空气污染是大家最为关注的。

    宋广生表示,目前消除污染的手段主要有开窗通风、车载空气净化器、活性炭吸附等方法。“室外空气不错时,消除污染的最好办法就是开窗通风。车内空间比较小,开窗后污染物浓度会迅速降低。但这也受到条件限制,比如高速路行车时开窗就不方便,此时可打开天窗或启用空调外循环系统。”

    胡玢对这三种方法并不十分认同。他说,虽然行车时开窗使空气得以流通,但油耗会大大增加;活性炭等去污手段的实际作用不大;而车载净化器等主动净化设备存在较大差异性,使用不当可能带来二次污染,例如市面上一些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在高电压作用下附近的氧气容易被电离、氧化而产生臭氧等,得不偿失。

    胡玢建议,夏季、冬季开启车内空调时,将模式开至“外循环”是最便捷可行的降低车内污染的操作,能使车内污浊空气排出,新空气进入。停车时,应避免长时间暴晒。对空气质量敏感的人群可定期清洗车辆内部,座椅套等可拆卸的内饰酌情勤洗,空调通风口可定期将栅格拆下后用毛刷清洗,不可拆卸的内饰定期到专业公司清洗。

    有车主提出,既然车里味道不好闻,干脆喷点香水或者放上空气清新剂,把异味“盖住”。对此,专家提醒,空气清新剂和香水只能遮盖气味,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异味,如果使用了劣质香水或含有害化学物的清新剂,还可能加重污染。

    专家提示,若想彻底清除污染,最好还是从购车源头进行控制。“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车辆内饰产生的有机挥发物,车主应尽可能减少汽车厂原装内饰以外的内饰装修和装饰。控制车内污染最有效的手段,还是督促厂商使用绿色环保的内饰材料,最大限度减少车内有机物质的挥发,在车辆的开发、设计和生产阶段进行严格管控。”葛蕴珊说。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