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雕琢质量的能工巧匠 内蒙古检验检疫局狠抓特色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乌拉特”蒙语意为“能工巧匠”。内蒙古乌拉特检验检疫人,承担着我国一类常年开放陆路边境口岸甘其毛都进口矿产品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他们便是一群精心雕琢质量的“质检工匠”。
筑牢国门防线
丝路古道上的草原新关——甘其毛都口岸,是我国对蒙贸易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截至今年10月,该口岸进口矿产品超1500万吨、货值近20亿美元。作为对接蒙古国煤矿、铜矿资源的重要窗口,进口矿产品的质量把关,对于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和打造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战略意义越大,背负的责任越大。内蒙古乌拉特检验检疫局依托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平台、中国电子检验检疫(e-CIQ)主干系统、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和监测数据信息库,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建立“见面会谈、调研座谈、责任约谈”的“沟通+监管”管理模式,并以“检企合作”方式创建电子监管系统,实现了对350公里之外检验鉴定作业动态监管。此外,通过精准采集、研判、处置质量数据信息和风险信息,乌拉特局还及时发布不合格进口矿产品信息,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和对蒙索赔。
在筑牢国门防线的基础上,乌拉特局还致力谋求中蒙两国在检验检疫事业上的跨境合作。应蒙方邀请,乌拉特局派员前往蒙古国奥尤陶勒盖铜矿、持股矿业巨头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矿物实验室、蒙古国中央地质实验室和第三方鉴定优选检验机构,明确勘探、开采、浮选、物流等生产加工过程和组织管理机构、职能、安全质量监控体系、溯源体系及实验室管理等情况,从源头上考察铜精矿质量安全状况,探索和为推进两国深度合作。
今年以来,乌拉特局择优拒劣,连续对蒙退运3批劣质进口煤炭。目前,甘其毛都口岸进口的优质焦煤占比由原来的64%提高至87.9%,进口铜精矿几乎以全优的品质供应国内。
严抓质量安全
巴彦淖尔市位于河套平原腹地,不仅拥有1000多万亩优质耕地,水土光热组合优势更是全国罕有,其出口食品农产品数量连续7年居内蒙古自治区之首。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乌拉特局与当地政府把发展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作为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不遗余力狠抓河套地域品牌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力促优质产品“优出快出”。
从摸底调查备案种植基地土壤、水质、空气和农药残留、病虫害发生情况入手,乌拉特局严把质量安全第一关,并根据企业诚信信息,建立信用档案、编制信用评价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和信用等级,分类监管企业。同时,乌拉特局还细化生产环节的全链条监管,生产前检查、生产中现场指导、生产后抽检,指派专人走进企业实验室,实操示范检验检测流程,帮助企业提升自检自控能力。此外,乌拉特局还引导、鼓励企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帮促多家企业通过各项管理体系认证。
2017年6月,乌拉特局与当地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以葵花籽(仁)、蕃茄及其制品两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为依托,共同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为将创建示范市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乌拉特局会同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外出“取经”,借鉴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创建理念;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培训,修习内功,打造业务精通的“国检队伍”;起草提交示范市创建和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构建内蒙古西部区域食品农畜产品检验检测公共管理平台的建议;指导、协助地方开展食品有毒有害物质调查评估,做好后期样品送检工作,从树立理念、全程监管、培育品牌方面着手,精准助力示范市建设。
提升技术能力
由于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甘其毛都正逐渐成为我国开发利用蒙古国资源的最佳进口通道和国际边贸及冶炼加工的重要口岸,同时随着辖区加强外贸转型升级和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建设的进程加快,乌拉特局的检测任务量正快速上升。
乌拉特局局长苏庆坦言,提高检验检测能力,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成为乌拉特局当前的重要任务。为此,乌拉特局提前谋划,从业务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以实验室建设为抓手,立足技术执法要求,积极提升检测能力。
目前,乌拉特局正着力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焦煤及铜精矿检测重点实验室”和“质检总局食品及农畜产品检测区域中心实验室(巴彦淖尔)”,着重升级软硬件建设和检测能力,在充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突出自身特色,开展放射性和环保项目检测、外来杂物管控,建设完善的食品及农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力争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推动特定专业领域检测能力以及检测业务量的不断提升,不仅为质检总局和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也为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等多方面服务。
在“质量强国”的号角声中,乌拉特检验检疫人在质量提升的大道上奋勇前行。
(陈 东 本报记者 张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