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综合新闻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自贸试验区内入境航空维修的发展策略

    作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时间:2017-12-01
    来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近年来,随着民用飞机制造行业的快速增长,我国正逐步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民用航空飞机维修枢纽。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政策优势,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开展入境航空维修是推进航空维修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途径。作为航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航空维修逐渐成为未来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一片蓝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开展入境航空维修产业的意义

    促进产业提质升级的客观需求。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航空维修市场市值年均增长率为11.3%,比全球平均增速高出7.9个百分点;市场规模达到41亿美元,占全球航空维修市场总市值8.2%。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开展入境航空维修业务,可进一步享受保税仓储、保税加工、税收减免等一系列的优惠待遇,进而极大节约成本,缩短维修周期,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

    落实国家宏观战略的主动作为。2014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6年11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复制推广入境维修产品检验监管新模式。2017年初,商务部批准厦门自贸片区航空维修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按照保税监管方式开展全球航空维修业务,这将进一步优化厦门航空维修企业国际业务监管模式,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延长产业链,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凸显质检部门职能的强着力点。质检总局于2013年4月发布《关于推进维修/再制造用途入境机电产品检验监管工作若干要求的通知》,2015年12月制定了《质检总局关于推进维修/再制造用途入境机电料件质量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以优先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产业示范区及特殊监管区域和地方政府支持的行业进行推进,建立了相关业务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在提高监管效能、促进贸易便利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开展入境航空维修产业的问题思考

    核心技术薄弱。目前,我国大型民航飞机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国际原始设备制造商和航空维修巨头对我国长期实施技术壁垒,我国有能力进行航空发动机维修的企业仅13.5%,经CAAC(中国民航)批准的维修单位中,我国仅对41%的航空器部件具备维修能力,国外则达到84%。维修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我国无权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并由于长期技术受制而无法共享行业的高附加值。

    专项人才奇缺。随着航空维修效率提升与技术创新,掌握复合材料、客改货等高新技术维修能力的专业人才在我国航空维修业中变得十分稀缺,拥有如CAAC,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EASA(欧洲航空安全局)等国际性民用航空器执照的维修人员严重匮乏,拥有教学资质的民用航空飞机维修人才培训基地配比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对接及培养本国行业专家的水准仍有较大差距。

    政企沟通不畅。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政策落地仍亟待打通“最后一公里”。以沈阳为例,沈阳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中的众多航空维修企业不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无法享受特殊监管区内的优惠政策,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对沈阳航空产业集群发展、航空产业链优化乃至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桎梏。

    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开展入境航空维修产业的建议

    深化“放管服”改革,创造高效营商环境。提高管理水平,构建以管理体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回馈管理体制创新的螺旋上升式发展模式。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手续,为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政府加强与航空企业在飞机维修平台建设、飞机维护、维修、大修等项目、军民融合等方面深度合作。精准定位产业链招商目标,引进跨国公司航空产业配套项目。转变行政职能,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调整、自主创新、自主充足等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推动“政产学研”结合,弥补发展缺匠之痛。质检部门通过组建产品质量管理专家委员会,针对企业人才专项培养提出指导性意见。相关部门帮扶企业建立民用航空飞机维修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培养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飞机维护、维修以及适航技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以提升企业深度维修能力,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企业与高校共建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加大投入保障,强化高校生实践能力,持续提高专项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多方共赢。

    广播航空维修“试验田”,加快先行先试步伐。建议在政府、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齐抓共管下,依据“事中事后监管”理念,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航空维修业务。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先行试点,采取“线上备案+境外维修航材进出区+保税仓储”的一体化监管模式,可在企业厂区中构建“数据对接、单据对碰、现场可见、产品可控”等功能的远程监管和核销的综合管理平台,以实现风险排查在前、数据处理迅速、监管步骤明确,进而破解航空维修业务安全、卫生、环保风险较高,通关速度需求较快等技术性难题。(辽宁沈阳检验检疫局 吴征宇)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