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网络文学评价标准有待形成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7-12-04
    来源:

    20世纪90年代初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以来,网络上的创作与评论如影随形,成为影响网络写作、网民阅读、作品判断、读写互动的有生力量。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介入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学术活动中,关注的问题由基础性问题向深度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变。理论批评的选点探索到网络类型文学、女性文学等领域,研究面发散到与之相关的影视、版权、网站等领域,同时对自媒体文学以及数字艺术、数码艺术等也多有涉猎,极大丰富了网络文学批评内容。尽管网络文学发展时间不长,对其理论批评研究刚刚起步,但依然有许多理论批评研究者、作家对评价标准进行了积极探索。尽管他们的立场、标准和侧重点不同,但正是他们的筚路蓝缕,网络文学评价标准才能蔚然大观,在争鸣中显现出来。

    网络文学性质之争

    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其评价标准是什么?学界有不同的声音。

    邱华栋认为,现在的网络文学不是文学,都是武侠、穿越、搞笑、鸳鸯蝴蝶、恐怖、黑幕、侦破等类作品,这都是五四时期鲁迅、陈独秀所反对的东西,所以绝大部分是比较低级的文字垃圾(《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然而,更多的批评家深入到网络文学现场,对网络文学进行了细致观察,探讨了建构网络批评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提出,应该在意识到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和批评标准。王一川在《网络时代的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大家》2000年第3期)一文中则提出,随着网络文学、超级文本文学和超级媒体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网络会更直接或间接地对文学的意义发挥影响,并给文学带来全新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化。

    陈定家《“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一文提出,网络文学营造的“话语狂欢之境”正在悄然改变着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网络带给文学的不仅仅是现代性和全球化的传播便利,更带来形形色色的广告陷阱与文化垃圾,人们应该对此提高警惕。邵燕君在《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南方文坛》2011年第6期)中预言,十年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流很可能是网络文学,并提出以更具开放性的文学史视野将网络文学分级定位,创建网络批评独立话语。禹建湘《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提出,网络文学批评要建构一种更为开放的多元批评范式,用发展的眼光以及历史性与当下性相结合的批评价值取向,来看待网络文学的种种新现象。

    网络文学正在发轫阶段,欧阳友权就于2001年提出了网络文学原创性的标准。他认为,真正的网络文学的特色和优势在于作品的原创性。2002年,他对网络文学批评增加了“人文精神意义”的标准。他认为,网络文学具有不加掩饰的本色情感和真情实感特征,网络文学形成了纪实性、写真性的情感宣泄模式,与含蓄温婉的传统审美标准大相径庭。此外,张勐《荷戟独彷徨——全媒时代文学批评的站位》(《南方文坛》2011年第2期)、吕德强《网络文学批评简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和周志雄《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等文章,论述了网络批评创作自由、传播快捷、形式灵活多变、语言清新通俗、反权威倾向等特点。他们认为,这种随性而为的批评动机反而显得更单纯,更接近于文学评论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的始源。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