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实施国民经济核算新标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7-12-04
    来源:

    [摘 要]2017年7月3日,国务院批复国家统计局《关于报请印发〈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请示》,这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家标准的诞生。本文阐述了制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新标准的背景和原因,总结了新标准与原标准相比发生的若干变化,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核算范围、基本分类、基本核算框架、基本指标的定义和口径范围以及一些指标计算方法的变化,探讨了全面实施国民经济核算新标准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国家标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管理需求的变化,以及国际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由初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逐步转变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账户体系》(简称SNA)。实行这一体系的标志性文件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1]

    2017年7月3日,国务院批复国家统计局《关于报请印发〈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请示》,这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家标准的诞生。

    一、为什么要制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新标准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颁布实施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情况,经济社会管理产生了许多新需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定了新的国际标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研究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政府统计改革与发展取得许多新进展,所以需要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制定新标准,使之适应新情况,满足新需求,反映新变化,总结新成果,体现新进展,用于指导和规范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情况。例如,在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新兴经济迅速发展,新动能不断积累;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各地区各部门正在逐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加大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财政用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的引导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住房需求不断增长,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逐步完善。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下,社会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在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得到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雇员股票期权作为激励员工的一种重要方式,调动了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描述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重要工具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国家标准,需要适应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新情况。[2]

    (二)满足经济社会管理的新需求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新情况,经济社会管理产生了许多新的需求。例如,为了推动研究与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驱动作用,需要了解研发支出在GDP中的表现,这就需要引进2008年SNA中的知识产权产品概念,将研发支出从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为了推动新兴经济的发展,需要了解和把握新兴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速度,这就需要对新兴经济的概念、范围、分类、调查方法和核算方法进行界定和规范;为了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在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了解各级财政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及其对居民实际消费产生的影响,这就需要引进2008年SNA中的实物社会转移和实际最终消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为了处理好政府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了解社会组织的发展变化情况,这就需要借鉴2008年SNA的做法,在机构部门分类中将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单独作为一个部门来处理;为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需要了解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情况,这就需要引进2008年SNA中的经济所有权的概念,按照经济所有权的概念处理农村土地经营权和相应的收益;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点改革任务,需要了解资产负债存量的规模、结构及其变化情况,这就需要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了解和把握土地、矿产、林木、水等自然资源的存量和变化情况,污染物和废弃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及其治理情况,这就需要开展资源环境核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针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明确提出三大改革任务。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部分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决定》把这两项改革任务作为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3]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部分明确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把这项改革任务作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作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的重要措施。[4]这都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国家标准提出了新需求。[5]

    (三)反映国际标准的新变化

    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反映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和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获取的新经验,满足广大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为了与国际收支统计、政府财政统计、货币金融统计等其他国际统计标准更加协调一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定了新的国际标准,《国民账户体系2008》(2008年SNA),对原国际标准(1993年SNA)的基本概念、基本核算范围、基本分类、基本指标和基本计算方法进行了修订。例如,它引进了知识产权产品、经济所有权、雇员股票期权等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拓展了生产范围和资产范围;调整和细化了机构部门、交易和其他流量、资产和负债分类;修订了财产收入、货币黄金等基本指标的定义;改进了金融中介服务、非寿险服务产出等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等等。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四十届会议通过了这个新的国际标准,并鼓励所有国家尽快实施这一标准。2008年SNA颁布之后,发达国家率先实施这一新的国际标准。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已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实施了2008年SNA;欧盟统计局以2008年SNA为依据,修订了本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欧洲国家和地区账户体系2010》,并推动欧盟国家实施了2008年SNA。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也于2015年实施了2008年SNA。为了反映国际标准的新变化,实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满足核算结果的国际可比性需求,需要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进行修订,制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家标准。[6]

    (四)总结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新情况,满足经济社会管理产生的新需求,反映国际标准的新变化,国家统计局开展了一系列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研究。例如,为了反映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针对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的情况和国际标准关于研发支出处理方法的修订,开展了将研发支出由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的核算方法改革研究;为了反映新兴经济的迅速发展情况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针对新兴经济的特点,以“三新”经济专项统计制度为基础,[7]研究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互联网金融等九大新兴经济领域增加值核算方法;为了更好地反映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发展情况及其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居民消费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三次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针对城镇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逐步成熟的情况,开展了利用市场租金法替代成本法计算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改革研究;为了更好地反映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和各级党委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针对财政用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开展了实物社会转移和实际最终消费核算方法改革研究;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针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出的三大改革任务,制定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8]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制度》[9]。这些改革研究成果值得认真总结,把其中必要的内容纳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新的国家标准。[10]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