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在对接合作中实现共赢
推动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在对接合作中实现共赢
——黄国梁司长在中德质量论坛上的演讲
2017年11月23日,旨在加强中德质量交流与合作的中德质量论坛在德国斯图加特MESSE会展中心成功召开。论坛以“中国制造-德国制造,竞争还是共同利益?”为主题,来自中德两国的政府部门、质量组织、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参加会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应德国质量协会主席乌多·汉森邀请,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黄国梁司长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推动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在对接合作中实现共赢》主旨演讲。
黄国梁司长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巴登·乌特姆博格先生,
尊敬的乌多·汉森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应德国质协乌多·汉森会长先生的盛情邀请,我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此次中德质量论坛。我们对中德交流非常看重,这次论坛以“中国制造—德国制造·竞争还是共同利益?”为主题,非常引人关注。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不仅影响到中德两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也会关系两国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各位都是中德两国的企业家、官员和专家,大家从不同的高度和视角各抒己见,会给与会者更多的启发、给决策者更新的理念,从而使得中德两国制造业和制造型服务业企业进一步形成合作型的中高端供应链,促进中德两国经济发展。我想这也是大家参与这次论坛的共同目标。借此机会,我谈一些感想与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中德两国有着历史悠久的良好合作基础
中德两国企业合作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716年,德国俄斯德顿会社就将经营范围发展到了中国的广东省。1750年,为了发展与中国的贸易,还专门成立了埃姆登普鲁士王家亚洲贸易公司(KPAC)。此后几百年,贸易公司的商船频繁地往来于中德之间。近代以来,德国企业西门子、蒂森和克虏伯就在中国做生意,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的发电厂和钢铁工厂,例如汉阳铁厂。中国颐和园中安装的第一批电灯来自西门子公司,北京第一家自来水厂使用的是德国AEG电机和水泵。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德贸易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大量德国企业来华发展,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中德两国经济合作现状令人鼓舞。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近年来,德国对欧盟以外国家的出口下降、贸易量萎缩,但对中国的出口一直处于增长态势,2016年德国对华出口额增长7.45%,为853.5亿美元,德中贸易额逆势增长4%,达到1626亿美元,在德对外贸易总额所占比重由2015年的7.5%升至7.9%,德国对华出口成为中德贸易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欧之间9条班列线路,6条的终点站位于德国。去年,中欧班列总共运行1700多列,其中德国就占1000多列,越来越多的商品通过中欧班列往返中德两国。在投资方面,中国是世界各国在海外投资的重要版块,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德国企业看好在中国发展的商机和前景。去年,德国对华新增投资项目达到了392个,投资超过27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9394个,投资存量281.8亿美元。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也达到29.45亿美元,增长258.6%,存量达88.27亿美元。中德合作为两国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中德制造合作有助于丰富全球供给
德国制造与中国制造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德国科技创新能力强,高端制造业发达,处于制造业链条的高端,是公认的制造强国。德国质量享誉全球,以8000多万的人口培育了2300多个知名品牌。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上世纪5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由于在产品质量可靠性、一致性方面的数据积累不足,中国制造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而这些基础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正是德国制造的强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在创新研发、人工智能,特别是互联网领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在这些领域,中德企业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例如,华为与思爱普公司合作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宝钢与西门子联合探索钢铁行业“工业4.0”,海尔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所合作打造天津洗衣机智能化互联工厂,中德两国企业在制造领域的密切合作,为全球供给带来了全新的创新实践和发展方案。
中国巨大而开放的市场为中德制造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内需市场巨大,市场的开放程度远比西方一些政客和企业所了解的要更大,这为德国制造和中国制造互补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就来到中国投资设厂,见证了中国30多年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的发展历程,获得了丰厚的投资效益。2016年,大众汽车打破丰田全球汽车销量四连冠局面,以总销量1031万辆问鼎全球汽车制造商销售冠军,同比增长3.8%,其中中国市场为此贡献了重要力量,占比接近4成。前不久(11月16日),德国大众又宣布将投资100亿欧元,与中国的合作对象共同开发、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新能源车,计划到2025年时将投放40款新能源车,销量达到每年150万辆。除此之外,中国制造在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核心基础零部件都在采购德国制造,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德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支撑了众多“隐形冠军”企业成长,我想大家对此都深有体会。
中国的大门对高质量的产品向来是敞开的,我们鼓励大家选购来自全世界的高质量产品。在中国东北地区,农民愿意花十倍价钱购买从德国进口的“雷肯”牌犁,尽管国产的犁更加便宜实惠,但他们认为德国犁质量好也很经用。我在新疆调研时也了解到,当地居民也希望购买世界上高质量的农机产品。在生产工具领域如此,日常生活用品更是这样。最近几年,热衷购买高质量海外日常商品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掀起了“海淘热”。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今,中国人海淘足迹已超100个国家和地区,海淘品类超过200万款。境外购物也主要集中在高质量产品上,其中德国产品如阿迪达斯运动服饰、爱他美奶粉和双立人厨具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中国在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需求升级将支撑全球最大规模的市场增量,足够容得下中德企业共同发展。不仅能为德国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收益,更有利于德国企业针对性改进产品,在布局亚洲市场方面占领先机,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中国制造2025”是由中国工程院牵头制定的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也参与了此项规划涉及质量内容的起草制定,我也是项目组成员。这一规划是在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和质量效益不高等方面的不足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明确了十个重点行业,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其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以及相应的供应链和销售网,其主线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主要原则是坚持基本方针是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其中,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质量为先是为了弥补中国制造在可靠性和标准化方面的短板,结构优化是为了减少大量中低端产能对资源与能源的消耗,绿色发展则既是着眼于国内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为了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为本则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
德国“工业4.0”是一个革命性的基础性的科技战略,其立足点并不是单纯提升某几个工业制造技术,而是从制造方式最基础层面上进行变革,通过建立一个平台来制定规则和标准,推动自动化和信息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广泛应用。因此,“德国工业4.0”更加关注工业生产方式的“质的变化”,主要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核心,在制造领域的所有因素和资源间形成全新的社会、技术互动水平,使企业员工可以根据形势和环境敏感的目标来控制、调节和配置智能制造资源网络和生产步骤,在未来有可能使有特殊产品需求的客户直接参与到产品设计、构造、预定、计划、生产、运作和回收各个阶段,以达到生产可调节、产品可识别、需求可变通和过程可监测。
比较而言,“中国制造2025”是在工业现阶段水平和思维模式上寻求阶段内的改进和发展,而德国则是寻求从工业3.0阶段跨越到工业4.0阶段,实现“质的变化”。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愿景,都是要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向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更加优良、更高质量的产品。和德国制造相比,中国制造工业基础能力还较为薄弱,一些产品在稳定性与一致性方面与德国产品还有差距,中国制造对提升质量能力所展现出的巨大市场前景与空间,也正是德国制造所擅长并愿意积极参与的。因此,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合作前景广阔,具有更广泛、更深刻、更兼容、更互补的合作发展空间。
三、以中德制造务实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己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习近平主席给中国质量大会贺信中讲到,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下最大力气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一个一个行业抓,直到抓出成效。
中德两国是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两国经济各有所长,企业各有所需,人民友好交往。中德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交流。中国的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国市场和德国技术的结合,无疑将极大促进中欧经济社会发展,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诸多实惠。中国速度和德国质量的联手,将为中欧乃至世界经济创造巨大增长空间”。今年默克尔总理与习近平主席在柏林举行会晤时也表示,希望与中国相互开放市场,加强技术交流,其中“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对接也成为两国领导人关心的重要议题。
几百年前,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过:“中国民族是一个和德国很相似的民族,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中国人对德国文化充满好感与敬佩。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康德都是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哲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歌德、席勒、海涅的作品感动了一代一代的中国读者。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等德国音乐家拥有的中国乐迷数以千万计。当前,德国有20多所大学开设汉学或中国、东亚研究专业,近400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这些都说明两国民心相通,彼此希望增进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和繁荣。
朋友们,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发展历史,无论丝绸之路还是郑和下西洋,一直致力于推进世界各国文明的互惠合作和交流互鉴。近些年来,中国高端制造在航天、大飞机、高铁、深海工程、无人机和高端大型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正在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国有句谚语叫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寓意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成就大的事业。德国也有一句谚语:“要想发现新大陆,不能只在自己海岸边折腾”。中德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必定会为两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和市场拓展带来动力,造福两国的消费者,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从而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
为此,我希望能够借助中德质量论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向大家传递我们开展质量合作的意愿和倡议。
中德双方进一步加强在政府、协会和企业层面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围绕质量领域的技术创新、质量管理理论和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全球价值链质量诊断与提升、质量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小企业质量升级、质量人员资格认证等内容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制造业领域的质量问题和挑战,搭建更多元的合作平台与机制,促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互利互惠发展。我们也祝愿中德两国的质量合作像莱茵河一样,奔流向前,为促进两国经济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