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综合新闻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武汉样本”解读

    作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时间:2017-12-14
    来源:

    严文朝 谭贤豪 董 芬

    记者 张 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湖北武汉,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120多年前,晚清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此创办汉阳兵工厂等一大批民族工业。“汉阳造”成为当时“中国造”的代名词,其巨大的声誉使武汉一跃成为“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我国近代第二大工商业中心,被时人誉为“东方芝加哥”。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五”计划的156项工程中,有1/4落户武汉,如武钢、武重、武锅、武船、长江大桥、肉联、青山热电厂等。这些工业项目不仅构建了武汉工业的“骨骼”,也使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时代进入21世纪,武汉市不断强化党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江城再次踏上复兴大武汉的质量发展之路。

    2015年11月,武汉市正式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两年来,武汉市充分发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精心谋划,广泛动员,全力创建,不仅全面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顺利通过湖北省预验收,而且成功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可示范、可推广的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武汉样本”。

    提高战略定位:把质量元素融入城市发展规划,将质量强市的战略定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武汉历来有重视质量的传统,从“汉阳造”到“武汉造”,从第一座武汉长江大桥到横跨世界的2000多座“武汉造”桥梁,历史和现实都见证了武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对质量的不懈追求。

    “十三五”开局之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全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2016年5月,该市召开高规格的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号召在全市掀起“质量风暴”,把质量发展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将质量强市战略贯穿于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全领域、全过程,奋力进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行列,争当质量时代全国排头兵,让质量成为城市的旗帜,成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基石。

    为此,武汉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武汉市“十三五”规划)等城市发展规划中,充分融入质量元素,将质量强市战略与城市发展总体战略有机结合,前所未有地提高了质量强市的战略定位。

    如武汉市“十三五”规划在“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一章中明确提出:“实施制造业质量、品牌、标准建设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和研究基地,引导企业追求卓越品质,不断提升武汉企业品牌价值,培育形成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武汉名牌’。”

    《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提出要走“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之路,明确了武汉制造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措施。

    为推进实施《武汉市质量发展规划》,建设质量强市,充分发挥质量工作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基础保障作用,2014年,武汉市政府向全市印发《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技术标准”“品牌发展”三大战略。

    2016年,武汉市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创建工作又被写入了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同年,武汉通过面向社会征集,专家评审,最终提炼出“卓越源于质量”的城市质量精神,并通过在地方主流媒体开辟质量强市专栏,发布武汉质量报告等多种宣传形式,将城市质量精神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当中。

    在质量强市战略的引领下,武汉市委、市政府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超前理念、开放胸襟规划建设了“长江新城”、东湖生态绿心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工程,使武汉的质量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勃勃生机,为将武汉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和复兴大武汉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基于高质量人才战略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为引进大批优秀高端领军型和“工匠级”人才,让全球一流水平质量人才资源与企业资源形成良性互动,推动武汉整体质量水平快速提升,2月28日,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迅速得到小米的雷军、泰康的陈东升、中诚信的毛振华、融创的孙宏斌等众多武汉知名校友的响应,他们带着资本,带着智力,回到梦想萌发的武汉。

    继华中科技大学5月举办首场校友“资智回汉”签约活动,引资989.7亿元之后,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8所高校先后举行校友“资智回汉”专场签约仪式,9所高校共为武汉带来13014亿元的巨额投资和巨大影响。

    http://www.cqn.com.cn/zgzlb/img/attachement/jpg/site2/20171213/IMG0021976cb76046312907813.jpg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右一)在光谷考察调研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体制机制:首创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质量强市工作长效机制

    武汉市从顶层设计着手,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建立质量强市工作长效机制,为创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016年5月9日,经过武汉市委常委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认真审议通过,报质检总局批准认可的《武汉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联合印发。

    据记者了解,全国117个参与创建城市的《方案》一般都由各地市政府印发,像武汉这样由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方案》的城市,在全国尚不多见,充分表明了武汉市委、市政府对质量强市战略、创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具有的深邃眼光。

    《方案》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步骤和工作保障6个方面,对创建工作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是武汉市创建工作的行动总纲。这个纲领制订的大格局、大战略、大体系和大投入规划共同构建起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质量强市工作长效机制。

    《方案》在工作任务章节,将质量强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健全质量强市工作机制放在首位,明确规定:“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质量强市工作1次以上。在《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武汉制造2025》等重要文件中突出质量工作。”2016、2017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和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都将创建工作列入全市重点工作之列进行安排部署。

    《方案》将党、政系统共66个单位统一纳入创建范畴,横到各委办局、大型企业,竖到全市各区。尤其强调“开展质量强区活动,普遍建立质量强区工作机制,制定质量发展规划,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同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质量强市相关重点工作纳入各区及相关部门绩效管理目标任务体系,强化结果运用。

    《方案》除要求“把质量强市、质量强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质量综合管理和安全保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外,武汉市还独创性地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质量发展,形成创建工作的多元投入机制,”这在全国亦属开先河之举。据统计, 2016年武汉市财政安排质量监督、食品安全工作等资金12.44亿元。2017年预算安排了近3000万元创建工作专项经费,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最高。

    重抓质量提升:主动将“政府工作质量”纳入创建范围,形成在全国具有创新性的“4+1”质量工作大格局

    9月12日,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

    武汉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始终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自加压力,主动将政府工作质量纳入创建范畴,形成了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和政府工作质量共同提升的“4+1”质量工作大格局。

    产品质量既是市场的“入场券”,又是市场的“通行证”,提升产品质量是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创建的成败。

    武汉市始终将产品质量提升摆在质量提升的核心位置,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以验配眼镜、食品相关产品、电线电缆、建材产品、纺织服装、激光器及装备等6类产品为提升重点,通过抓质量分析、抓标准升级和抓标杆示范等“六抓”,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扎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有效提高了武汉产品、武汉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抓质量分析,瞄准质量提升靶向。做好质量状况分析,对质量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是做好产品质量提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据此,武汉市从抓重点产品、抓突出问题入手,全面深入开展行业质量状况调查分析,力求找准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发力点。首先坚持问题导向,确定质量提升重点。通过系统收集国抽、省抽、市抽产品信息,参考风险预警监测信息,在形成产品抽查质量分析报告基础上,结合武汉市产业特点,确定以全市验配眼镜、食品相关产品、电线电缆、建材产品、纺织服装、激光器及装备等6类产品为2017年提升重点产品。同时,健全质量问题发现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形成行业质量现状分析报告。系统完整的质量调研报告是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通过发挥行业组织和技术机构力量,委托国内权威机构开展质量状况分析等方式,展开深入调查,完成了相关产品行业调查分析报告,并邀请专家参与行业“问诊把脉”,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打好质量提升基础。

    抓标准升级,实施国际一流标准引领工程。标准水平决定着供给水平。武汉市坚持实施国际一流标准引领工程,切实抓好标准提档升级这个质量提升的“牛鼻子”。

    开展标准水平对比分析。在实施质量提升的重点行业,广泛开展调查摸底,并对相关企业的产品、服务标准与相应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准标准升级的关键指标和要求。

    实施标准升级计划。指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制定高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优势企业积极主导和参与研制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目前,武汉市共承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26个,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56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150余项、行业标准3600余项,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17项。累计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2400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85%。

    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武汉市在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领域共完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25个。如“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国光谷)”即将迎接验收。“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在科技部和质检总局组织的验收中获得全国最高分。武汉“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被国家旅游局总结为“武汉模式”在全国推广等。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争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组建地理空间信息、数字家庭、数控机床3个标准联盟。出台《武汉市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行办法》;成立全国首个标准化事务所;与英、法等国建立标准化交流合作关系。

    抓标杆示范,遴选出涵盖“五大质量”的38个示范点。为了充分发挥标杆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质量提升,武汉市分两批遴选出涵盖“五大质量”的示范点38个,其中产品质量示范点10个。这些示范点通过强化质量管理,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产品质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个个成为行业翘楚和质量提升的先锋,有力推动了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创建工作。如: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光纤光缆产品产销量连续24年居全国第一。2016年制造业单项冠军,棒/纤/缆核心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除了多项第一,该公司还创造了行业中6个全球唯一:产业链最长、同时掌握3种预制棒工艺、全设备自主研发、预制棒产品尺寸最大、光纤拉丝速度最快、行业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年,该公司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该公司时称赞说“这个企业不错”,并对总裁庄丹说“你们确实不简单”。

    据武汉市质监局局长郑先平介绍,目前,武汉已完成对300家中小企业质量能力提升。富有特色的质量提升行动有效提高了全市的产品质量。2016年,该市地产品质量监督合格率达94.8%,地产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9.2%,食品抽检合格率97.31%。生产的出口商品遭境外通报率低于0.01%,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品牌阵容进一步壮大。2016年,武汉市新增驰名商标10件,同比增长12.66%,驰名商标总量达89件。共有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等4家组织1个个人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今年,中铁大桥局进入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现场评审名单。同时,该市创“湖北名牌”193家的224个产品,共有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获得湖北省政府“长江质量奖”或提名奖。“湖北名牌”总数和省政府质量奖数量双双位居全省第一。

    夯实质量基础,构建“一区三园十六站”质量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9月15日至16日,中国质量大会在上海召开,武汉市市长万勇应邀参加大会,并作“建好质量基础设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题演讲,体现了质检总局对武汉创建工作的肯定。

    http://www.cqn.com.cn/zgzlb/img/attachement/jpg/site2/20171213/IMG0021976cb76046312878812.jpg

    武汉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不断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顶层设计,一体推进。结合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规律和质量需求,整合分散在发改、经信、科技、质监等部门职能和资源,着力打造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位一体”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编制企业质量服务事项清单,探索“5551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确保意识、人员、制度、任务、方法等5个方面到位;做好设计、外购、仓库、制造、出售等5个环节质检工作;开展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质量意识、现场管理、质量损失等5个专项查质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产品用户作专门访问)等一批广受中小企业欢迎的质量工作清单,实现了政府质量服务“菜单式”标准化供给。

    集群布局,一网覆盖。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和“双创”热点区域,以打造中部检验检测高地为主线,以“检验检测园区+质量服务站”为两翼,整合优势资源,布局22个国家级产品质检中心、12个省级产品质检中心,涵盖33个产业门类,初步形成“一区三园十六站”质量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集约功能,一站服务。武汉依托“众创空间+创谷+大学生创业特区+创业街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双创平台体系,探索设立园区质量服务站,就近提供标准查询、标准查新、标准制修、计量器具检定、产品认证等全套服务。企业不出园区,就可享受第三方提供的专业质量服务。

    2012年,武汉市岱家山科技城建立全国第一个质量服务站,为“双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基础性“一站式”服务,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得到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的肯定,成为全国闻名的服务“双创”典型。武汉市及时将这一典型复制推广,在全市建立起16个质量服务站,服务企业2000多家。今年以来,仅岱家山质量服务站就为园区内160家中小企业提供服务330余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400万元。

    目前,武汉市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406家,机构数量居中部之首。

    近两年来,武汉市通过以创促建,不仅全面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和政府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升,经济呈现量质同步提高,而且市民的质量发展获得感也得到了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加强质量问题整治。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侵权、假冒伪劣商品、服务欺诈失信、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10大整治行动。二是为民办实事。连续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年度为市民办“十件实事”,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政府部门改进工作质量的决心和恒心。三是突出曝光跟踪。连续5年开展电视问政直播节目,对问题整改结果进行跟踪。四是畅通市民投诉渠道。增加“12345”市长专线的投入,开设网上群众工作部,设立了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等新媒体工具,构建完善民情收集平台。五是建设民生工程。大力开展“绿道”建设,不断优化城市生活环境。如深受武汉市民喜爱的东湖绿道,是国内首条城区内的5A级景区绿道。一期全长28.7公里,4个绿道主题建设,串连东湖听涛、磨山、落雁等景区,处处体现了生态、绿色、健康、环保的新发展观。开通一年,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最高日客流高峰高达26万人次。二期工程73.28公里,两期总长100多公里。2016年,东湖绿道入选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空间示范项目”,在全球推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武汉一定会开启新时代“质量强市”的新征程!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