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有了硬性标准 成绩才能公开透明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8-01-23
    来源:

    期末的校园哪儿最热闹?图书馆、教学楼自不必说,为复习抢占“一席之地”,就连校园外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里都有通宵复习、赶作业的学生。

    学习热情高涨的同时,焦虑似乎也跟着达到了最高峰。日前,记者联系到天津某高校学生黄晨、北京某高校学生李然、山东某高校学生王琦,听他们说说有关学习与考试的事儿。

    “成绩对我们很重要”

    记者:期末焦虑吗?焦虑什么?

    黄晨:期末往往是我们最焦虑的时候。焦虑当下,也焦虑未来。当下的焦虑,是每当老师不划重点、开放式考题过多时,我们的复习无从下手;而每当成绩不理想时,我们会更焦虑,因为未来,我们需要用成绩来证明自己。

    李然:的确,不管是评奖、出国、“保研”、直博,还是找工作,我们都需要好成绩。大学考试不像中学,没有往年例题参考,给分标准不一样,不确定的因素太多,而结果又很重要。

    王琦:对我而言,真正的焦虑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而唯一确定的是,成绩对我们很重要,它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敲门砖。所以,才会出现向老师“要分”的现象。

    记者:你们经历过“要分”这样的事吗?

    李然:我找老师打过一次招呼,是出国成绩单提交前的最后一门选修课,希望能提高一些绩点。当然,我认真听了每一节课,但交结课论文时,我对论文和老师评分标准没底,就跟老师说明情况,希望老师可以酌情考虑。

    王琦:确实身边有很多同学这样做过,尤其是成绩中等但准备出国、面临挂科需要重修、只求及格的同学,会尝试跟老师“要分”。

    记者:“要分”有效果吗?

    李然:应该是有一些效果,但无法量化。

    王琦:具体还是看老师,一般情况下,有些公选课、选修课的老师不会太“为难”学生。

    黄晨:有些老师会明确提出禁止学生的这种行为,我们也无从“要分”,甚至可能不会选他的课。

    “迫不得已,无可奈何”

    记者:如何评价“要分”这种行为?

    王琦:迫不得已,无可奈何。大学的老师不是单纯只以学术为主,学生也不会单纯以求学为主,都想彼此利益最大化。一些老师想在学生中积累好口碑,以便之后会有更多学生选修自己的课程,能够在更多活动中获得学生的支持,成为“人气最高”的老师。一些学生也想在老师面前多多展现自己,以便期末拿到高分。

    李然:这肯定是不对的,但又无法避免。我们都清楚,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比如同一题的答案在不同老师判断下可能得分不一样,甚至同一门课不同老师的给分标准都不一样,所以学生希望能在可控范围内利益最大化。师生之间有时需要相互理解。

    黄晨:我认为这就是投机行为,有损公平。但成绩的确太重要了,导致一批批学生会抱着侥幸心理请求老师。况且,“要分”也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行为。

    记者:如何保证成绩公开透明?

    王琦:现在,学校没有明确要求老师制订自己的课程成绩标准,总会有很多课的分数构成模棱两可,因此有的学生才会“要分”,认为有灰色地带。但当老师把分数构成全部量化以后,每一具体模块的分数都能按数据展现出来,硬性标准有了,自然成绩更加公开、透明。

    李然:学校和老师应达成较一致的标准,并把“后门”关严,久而久之,这种现象必然会越来越少。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