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综合新闻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树立新时代质量观 增强经济质量优势

    作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
    发布时间:2018-02-26
    来源:

    河南检验检疫局 朱明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进一步增强质量优势,从而提高中国质量核心竞争力,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应有之义。 增强质量优势,首先需要重新认识质量这一概念,科学界定质量的范畴,形成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质量观。 传统质量观认为,质量是产品、服务和工程等符合标准要求的程度。我国原有标准体系是立足以往的制造能力和市场供需关系,基于保障安全和满足基本功能性需求,突出普适性和可实现性,实现了“从无到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生活物质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总量居全世界第二位,基于保障型的质量管理,仅以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为判断依据的质量观出现了局限性,利用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实现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由有到优”。要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建立新时代质量观,由“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由“合格制造”提升为“优质制造”。 新时代质量观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首先,要注重质量的系统性。质量是一系列过程的结果,是各参与主体相互协调,发挥协同效应的结果。从微观上讲,一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各工艺过程的结果。比如,一台设备的质量是设计、生产、装配、包装等环节协同过程的综合反映。从中观上讲,一个产业的质量是上下游产业质量水平的协同体现。比如,装备制造业的质量水平是从冶炼、加工、装配甚至运输防护等协同过程的综合反映。从宏观上讲,政府健全的质量法规体系、科学的标准矩阵、严密的监管措施是质量的基础,行业组织行业自律体系是质量的支撑,企业的质量自觉是质量的中流砥柱,社会公众参与是提升国家质量不竭的动力。新时代质量观应该是科学、严谨、完整的系统观点。 其次,要研究质量的经济性。质量优势就是质量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的最佳组合。从微观层面看,质量不合格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灾难,而过高产品质量也会带来成本的增加,降低产品的性价比。新时代的质量观应指导企业量化分析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的关联性,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不增值环节、功能的质量成本,寻找最为经济的质量控制目标。从宏观层面看,过高的质量目标会造成巨量的行政成本。比如,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批批检验,行政资源的投入和质量的提升效果是非线性的,造成质量过剩。新时代质量观应是指导产业寻求最优质量和最低成本的方法论。 再次,要深挖质量的本质特点,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跃升。从市场层面看,好的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带来的超出预期的可靠性。比如,海底捞的服务,溢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经验和心理预期,成为服务业推崇的质量标杆。从国家层面看,经济质量优势是指国家产业的制造和创造超出世界普遍预期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的国家形象。比如,德国的汽车和装备,成为世界普遍认可的质量可靠的代表。新时代质量观应该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跃升。 最后,要着眼质量要素供给,形成全社会参与质量共治的格局。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个要素是我国的质量基础设施。新时代质量观要在保持中央、省、市、县四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的同时,建设开放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将企业、行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质量技术力量吸纳进来并进行整合。更进一步讲,要建立国际协作机制,构建全球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共享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质量支撑。新时代质量观要加大质量文化、宏观质量指数、质量人才和监管工具等要素的供给,形成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质检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我们应树立新时代质量观,用新时代质量观指导新时代质量管理,形成中国特色质量优势,着力解决发展中质量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