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检验检疫局聚焦“四化”压缩通关时长入境货物放行时长降至1.08天
通关时长是评估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压缩通关时长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明确要求,也是检验检疫部门面临的最迫切任务。
“压缩通关时长”是近20年来最难啃的“硬骨头”。2017年11月1日起,“审单放行”合格评定新模式实施,上海口岸入境货物查验比例大幅下调,58.2%的入境货物通过审单合格评定后直接通关。据测算,上海口岸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全流程平均时长降至1.08天,全年流程压缩比例达九成以上。
上海港是全球第一大港,2017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箱,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最高纪录;航空货邮吞吐量达424.36万吨,上海成为全球第三个年航空货量400万吨以上的城市。
“2017年受理出入境货物报检批次位居全国35个检验检疫局第一。”上海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介绍。同时,新业态蓬勃发展,新产业层出不穷,大量生鲜类货物、生物制品、短货架食品等从上海口岸入境,对通关时效提出更高要求。
“必须打好压缩通关时长这场硬仗。”上海局局长王伟要求。按照“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降成本、提效率”的总体要求,该局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开展流程时长压缩工作,着重聚焦“四个化”。
一是制度化。确立年内实现压缩通关时长三分之一、在系统内排名领先全国平均数的目标。精准定位影响放行时长的关键点,建立排名通报、绩效考核、重点督查、末位约谈等管理机制。
二是精准化。聚焦重点业务、重点环节、重点商品、重点机构,抓监管模式改革、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验室能力和“一体化”改革,实现精准聚焦,有的放矢。建立企业通关便利程度与企业责任、社会信用紧密关联的监管机制,进一步细化落实审单放行模式,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构建“检政企三方共治”新格局,确保放得快、管得住。
三是信息化。推进“互联网+政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天候智能通关、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报检时间已由原来的1天缩短至半小时甚至不到一分钟,通关放行实现全程自动、秒级完成。
四是协同化。建立特殊物品“研发单位分类管理+产品风险分级”监管体系。率先在个人通关方面采用征信管理,将出入境旅客的个人信用信息纳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创新进口生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实现进口鲜奶最快4天上架销售。试点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监管体系。
目前,上海局联合长宁区政府共同推进贸易便利化精准监管试点,获得了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长应勇批示肯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使命呼唤担当,奋斗开创未来。2018年,上海局将全力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探索“互联网+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全力支持上海自贸港和自贸区建设,推进便利化精准监管;全力支持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上海完成营商环境跨境贸易指标达到全球第60名的目标,为上海五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再作新贡献。(周 海 王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