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综合新闻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加强“延伸口岸”综合能力建设

    作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时间:2018-03-29
    来源:

    陈明良

    近年来,宁波检验检疫局围绕国家战略和省市重点工作部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因势利导,坚持创新驱动,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提出了基于风险分析和安全控制的进口业务属地检验监管模式,将余姚进口水产品、机电等部分商品下放至属地检验检疫部门,将查验地点延伸至属地集中检管区、工厂车间,开创了“延伸口岸”通关模式。如何加强“延伸口岸”综合能力建设,既让企业享受了口岸延伸所带来的各项贸易便利,又做好“延伸口岸”的国门安全防控,对检验检疫部门履职把关提出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延伸口岸”兼有国境口岸和内陆口岸特性,处于二者的缓冲地带,性质特殊,情况复杂,笔者认为,建设“延伸口岸”面临以下挑战。

    防控区域更加开放。相比沿海、沿边、空港等国境口岸,“延伸口岸”与周边区域联系更加紧密,辐射人口众多,监管区域更具开放性。譬如,余姚境内就有四明山、姚江、中央储备粮基地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保护好生态环境安全不容有失。

    基础配套建设不足。延伸口岸在验货场、储货仓、查验设施等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卸、信息化等配套服务方面,仍存在不足。余姚东方物流堆场承担了部分延伸口岸的功能,但基础配套等方面仍有待提高,如未能与宁波口岸联网,影响货物查验和通关效率。

    防控机制有待完善。地方政府更关注“延伸口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反应,对于国门安全防控了解不深、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够,部门间未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属地外贸型企业国门安全意识淡薄,防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检验检疫力量薄弱。相比国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产地局拥有的国门安全防控基础设施、技术保障和人力资源等条件相对薄弱,与口岸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求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应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国门安全威胁的要求。为做好“延伸口岸”的国门安全防控,推动贸易便利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笔者认为,应该树立科学监管的理念,强化口岸执法把关,有效维护国门安全。

    推动社会共治,健全防控机制。发挥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将国门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的治理范畴,充分认识国门安全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实现国门安全共治。加强与地方农林、卫生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落实“三互”要求,强化联防联控,不断提升预防、处置、控制和应对国门安全风险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外向型企业国门安全意识,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持续开展国门安全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国门安全防控工作的良好氛围,打造“群防群控”防线。

    强化口岸意识,提升能力建设。主动融入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体系,开展“延伸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完善设施设备、工作制度、技术支撑,疫情监测防控网络,有效提升检验检疫综合能力和工作效能。通过人员培训、轮岗交流等方式,加强国门安全防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配备更新检测设备,建立初筛实验室。经常性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发挥属地优势,创新防控模式。创新防控模式,探索由检到管、由微观到宏观、由事前事中到事后、由全面监管到重点监管的转变,既保障安全又便利安全。发挥属地优势,形成监管闭环,提高监管有效性。加大对重点敏感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品的质量风险防控和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质量违法失信行为,提升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树立风险思维,实现精准防控。根据“延伸口岸”产业特点和地域实际,完善风险防控手段。建立以产品风险为主、兼顾收货人诚信等级分类监管机制,多途径收集商品质量安全状况,科学评定风险级别,建立相应的处置程序。密切口岸与产地检验检疫机构联系交流,强化信息通报、措施协同、资源共享,职能互动,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口岸—产地”资源共享机制,共同筑牢安全屏障。有效应用各类智慧平台,强化动态分类管理,优化检疫模式和流程,提高防控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实现“延伸口岸”国门安全防控工作跨越式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