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技术运用的不同模式
标准化技术运用的不同模式
文 王家荣
标准、标准化字样,每天都可以在各种文件、文章、影视节目中看得见、听得到,仿佛是一种耳熟能详的东西,但专业标准化工作者与不少似乎熟悉标准、标准化概念的人进行交流,却发现很难沟通。
那么,大家都在说的标准、标准化,到底是什么意思?
笔者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标准、标准化至少有以下三种不同的定义——
这三套定义,可以各给它们取个名字:标准化说法、标准化技术、标准化事业。
它们都是标准化吗?显然不是。
标准化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技术,标准化技术运用的最高境界是标准化事业,标准化说法与标准化有关但不是标准化。
标准化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技术
管理和标准化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改善工作,获得秩序,提高效益。标准化是一种管理技术,明见于科学管理理论,被我国专家学者和实践给予肯定,也被标准化发展过程所证明。
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本方法。几乎所有当代管理学著作都会提及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以及他的科学管理理论,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要想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这是因为,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工人在标准设备、标准条件下工作,才能对其工作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衡量。这开启了标准化管理的先河,现在的ISO、GMP等标准化管理体系,沿用的仍然是泰勒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标准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不仅仅是生产管理)的一个普遍性核心构成部分。
标准化是一种管理技术被我国专家学者和学科分类给予肯定。李春田先生主编的《标准化概论》指出:“作为标准化学科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标准化被当做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郎志正先生编著的《现代管理与标准化》也强调,“标准化脱颖于技术科学,汇流于现代管理,具有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的双重属性。”“没有标准和标准化,也就没有管理,进行管理必须形成标准。”杭州的中国计量大学开设有我国第一个标准化学院,专业开设名称是标准化工程,划分在管理学学科的工业工程类。
标准化起源和发展均依赖各种管理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显然是因为社会管理的需要,通过标准化这种手段获得所统治范围内的社会秩序。企业标准化的兴起,直接源于1793年惠特尼按旧的生产方法无法完成美国政府一万支步枪订单任务,利用标准化原理创造了分散作业并简化工序的零件互换法,实质是大机器工业成批生产的客观需要。行业标准化的兴起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同工厂生产用于同一目的材料和部件不能直接用于同一成品上而要加以修整,制约了生产效率,于是出现了美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等专业机构负责标准化工作,等等。
标准化技术运用的高级模式是标准化事业
标准化技术在管理活动中的运用是普遍适用和基础性的。管理学将管理对象分为人、资金、物、信息、技术、时间、信用等7类,对每类管理对象都有相应的管理活动,如对人的管理主要涉及人员分配、工作评价、人力开发等,对物的管理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物料的采购、存储与使用,设备的保养与更新、办公条件和办公设施等,这些管理活动都是需要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不断重复的。标准化的对象恰恰就是这种重复性事物,即同一事物反复多次出现,如同一类活动在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上同时或相继发生;某一概念、方法、术语、符号、代号等被反复利用等等。所有的管理活动不仅均可以标准化,而且都必须标准化。
标准化基本原理和工作模式均不复杂。我国将标准化基本原理归纳为“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算不上什么深奥的学问;标准化技术运用模式也基本固定,即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监督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再细一点可描述为分析需求、研究和搭建标准体系、收集已有标准、制定需要而没有的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评估,修订标准体系和标准,循环往复,复制推广,持续改进。
由于标准化技术在管理活动的普适性和基础性,运用模式基本固定,标准化技术运用的主体和适用对象几乎是从微至巨无所不包,运用的主体不同,适用的对象范围不一样,标准化技术运用也就会出现不同的模式。
标准化技术可以用于个人生活、工作的管理。在生活上,譬如拖地,根据地板质地、面积大小、形状,借鉴专业机构做法并总结自己经验,选择最适宜工具、方式、路线,边试边改,形成固定程序 这样会更有效率。在工作上,把自己负责的工作从法律法规规定、上级要求,到每一个工作步骤,结果,都进行梳理,总结前辈经验和自己的实践,形成固定的作业流程,出现问题就修改,工作肯定越做越好。
标准化技术可以用于任何一个机构的运行管理。任何一个不管何种性质的机构,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种企业,只要把机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按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构建标准体系,特别是确定切实需要制定的标准,并根据实际组织制定,并在工作中严格推行,遇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修订标准,不断改进标准体系,这个机构就可以做到完全的规范化管理,而且能够不因人事变动而出现管理水平的波动,甚至输出“管理者+标准体系”就可以同水平移位复制。
标准化技术还可以按照对机构运行管理的做法,用于对各个行业、各种机构组成的集团、一个行政区域等的管理。《深圳经济特区质量条例》第九章是《深圳标准》,对深圳标准的界定是“由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组织制定的有关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和政府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先进标准及规范的集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通过标准化手段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深圳市实际上是把标准化技术做好城市全面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以上足以说明标准化作为一门管理技术的重要性,但其境界局限于谋一时一域,不足以说明国家为什么从上至下设立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为什么要专门制定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为什么要强调“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这是因为:标准化技术被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标准化成为了国家的一项重要事业。
新修订的《标准化法》在开宗明义的第一条指出,制定本法的目的是“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第二条对标准概念的界定十分明确,即: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也就是说,在国家层面运用标准化技术进行国家治理,只管理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并不对之外的“全社会”如何运用标准化技术进行管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组成的国家标准体系及其实施,影响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域,标准化作为一门管理技术从量变转化为质变,成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国之重器,影响万世和全局。
标准化事业由此成为标准化技术运用的高级模式。
“标准化说法”不是标准化
“标准化说法”中的标准,即衡量事物的准则,人们往往将其认知为一个尺度或模板,做什么事,产生什么效果,套上就是标准化。一些达标活动中“标准”,标准化建设活动中的“标准化”,往往都是“标准化说法”的标准与标准化。这样的说法,不是完全与标准化技术没有关系,如产品标准,当然也就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一个尺度,可这仅仅是标准化技术的微观实践,把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固定并持续改进,形成标准体系,然后加以复制推广,才是标准化技术的精髓,“标准化说法”与之往往背道而驰——照着模板做,达到规定的尺度就功德圆满。
运用标准化技术、发展标准化事业时,遇到“标准化说法”,既要鼓励其积极性,又要策略性地耐心解释,将其引导到对标准化技术和标准化事业的正确认识上。
作者单位: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