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加强基础教育标准化建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8-05-03
    来源:

    当前国内教育领域带有明显新公共管理理论烙印,标准化建设方兴未艾。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学校管理、质量框架、学业监测尤为盛行,“管理标准”“学校标准”“课程标准”等概念更是热门议题。毋庸置疑,教育标准化能有效问责教育运行、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然而,教育标准化实践却弥漫着教育工业思维、技术理性、要素主义思想的信奉与崇拜,也缺乏理性的讨论。因此,对当前教育标准化的理性反思尤为重要。

    第一,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须注意标准与问责的平衡及政府角色的明确。一方面,在以要素主义为核心的标准化与以目标为核心的教育问责间寻求平衡。首先,将问责目标贯穿标准化全过程,注重对测试、评估、监测、反馈过程中职责与权利的问责。其次,学校、评估机构与政府间加强信息协调、反馈与监督。尤为重要的是,在公共教育体系标准化建设写入国家标准化工作“十三五”规划后,更应区分专业型教育标准文本与行政指令文件、志愿性标准与行政性标准的差异。另一方面,基于标准的教育问责,政府应避免通过数据、指标、排行榜实行远程精细化控制,而更应扮演课程标准实施与学生学业发展信息提供者、以教师教育与业务培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立足学校课程教学问题解决信息智库、改善薄弱地区教育条件的均衡优化者等角色。

    第二,基于标准建设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重视理论构建与效果反馈。推动教育标准化建设的一个假设是,解决校际间、区域之间教育不均衡发展问题。但当前已有支持以教育标准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解释,大都是基于教育公平、教育改革、和谐社会建设等宏观的理论切入。同时,教育标准化可能会造就新一轮学校身份与等级固化。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标准,然后评价学校是否达标进而划分不同等级,以此作为榜样示范或者奖励的考核标准。该做法会造就一批高水平与低水平学校的别称,所以应呼吁关注标准化与均衡发展间数据信息的监督、反馈、预警及纠错机制。

    第三,基于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监测信息要关注真实性与区域性。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决策者基于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结果,指导教师教学实践、学生学习、学校管理,最终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第一个问题是,教育监测体系中基于标准生成的数字信息如何去伪存真与解读。尤其是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时代,以及国家教育监测体系成为主要的教育舆情及现状监督手段的背景下,我们要牢记数字也会“撒谎”的友善提醒。第二个问题是,理性看待世界范围众多学业评价指标。主要发达国家主导世界学生学业监测与评价,后发国家陆续追随。决策者需抓取科学真实的学业数据,正确认识国家间学业差异,避免盲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全球性运动,更要警惕学业质量标准化运动中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四,基于标准的学校与学生评价,应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的政策驱动。于前者而言,最关键的是与学生成长最相关的教师与课程。课程标准为学校层面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和起点,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离不开课程标准的基础参照;而教师专业标准是保障性标准,关系到教育质量提升与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命题。于后者而言,学生质量“标准”制定的政策驱动要符合教育规律,而不是社会效率。尤其需审视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框架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谨慎对待人才培养的国家质量标准。教育教学应避免千校一面与万教一法,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想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基于标准的学业评价模式。

    (本文系2017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师资均衡配置政策研究”(DHA17035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