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综合新闻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生命不息 奉献不止 广东检验检疫局 邱良炳

    作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离退休
    发布时间:2017-08-16
    来源:

    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叫邱良炳,是广东广州检验检疫局的一名退休干部,籍贯海南省定安县,1952年11月出生,2012年12月退休。我汇报的题目是《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我感觉我这一生除了做好检验检疫本职工作、守好国门之外,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还做了三件令自己满意的事情:一是创办了海南省第一个个人名义的教育基金会,让家乡贫困的孩子有书读,带动乡亲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二是驻点扶贫有成效;三是2012年底退休后能继续扶困助学。我做这些,都缘于党和乡亲们的帮助,是党和乡亲们帮我度过了贫困的童年。这些年来,虽然我做了一些回报社会的有益事情,但党和政府却给了我太多的荣誉:曾经被国家人社部和质检总局、广东省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荣获总局、广东省、广东检验检疫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选拔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连续3年广东省“优秀驻村干部”,2014年被推荐为“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典型”、第四季度“广东好人”,个人事迹曾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海南电视台等20余家媒体及数百网站报道转载,我的家庭也获过“广东省五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

    一、我的童年:没有党和乡亲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出生于海南省定安县新竹镇龙坤村的贫困农民家庭,6岁失去父亲,11岁丧母,我成了一名孤儿,住的是茅房,靠的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我至今难忘1964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那天我蜷缩在稻草堆里取暖,时任新竹镇驻乡“四清”工作队吴明志队长来到我家,看着稻草堆对我说:“孩子,从今天起,你每月去公社领4元钱,再领一个棉胎,睡觉时会暖和一些……”那一刻,我在吴明志这个老党员的身上感受到了父亲的温情。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我每月都能从乡政府领到4元钱,每年领一个新棉胎。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来,学校从未收取一分钱。今日婶婶家给碗粥,明日叔叔家蹭个饭,晒谷子有阿娘帮,破衣服有阿嫂补,靠着乡亲们的保送进了华南农业大学。毫不夸张地说,父母生了我,命却是乡亲们给的。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原广州动植物检疫局工作。从此,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人行千里不能忘本,可以说没有党和乡亲们的帮助,我不可能有机会到广州读大学,也不会有现在的好日子。从参加工作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二、我的教育基金:累计超过百万元、助学两千多人

    工作后,我努力学习检验检疫知识,锤炼自己过硬的本领,但我始终难以忘记龙坤村的乡亲们。1990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看到龙坤村还是那样落后,走访中得知,全村400多人文盲竟占80%以上,不少孩子因为贫穷读不起书。我越想越难受,越想越觉得龙坤村再也不能穷下去了。我的经历告诉我,要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一个村的命运,必须从教育入手。在与妻子沟通后,决定拿出家里辛苦节省下来的第一笔资金1万元在村里设立“教育基金会”,资助因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上学。

    基金会的成立,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1997年,定安县政府以红头文件将基金会命名为“邱良炳教育基金会”,成为海南省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教育基金会。2006年总局李长江局长专门写信,倡议为我的基金会捐款;广东局、广州局党组都曾把我们村定为帮扶点,广东局仲德昌局长、广州局丁汉东局长都曾跨省赶来颁奖,我所在单位的同事们也纷纷捐款捐物。我是从心眼里感激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给予基金会的关怀与支持。正是这种支持和关怀,成了我搞好扶贫助教事业的强大动力。

    基金会成立后,我每月拿出大半工资存入基金账户,一路算下来,今年是第25个年头,基金也从1万元启动发展到累计资金111.9万元,其中我个人出资79.9万元,为家乡扶助贫困学生、老师和奖励优秀学生2378人次,我们村适龄儿童上学率和小学上初中的升学率实现了“两个100%”,56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考上大学、中专。近几年,教育基金会的影响不断扩大,新竹镇乃至全县不断有因贫困而上不起学的人求助,我又把基金会从龙坤村辐射到了定安全县。

    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1995年我自费从母校华南农业大学选购了大量优质橡胶种苗,无偿送给乡亲们,并利用自己掌握的橡胶种植方法和割胶技术,手把手地教大家,发动全村家家户户种植橡胶和经济林,如今每年每户仅橡胶一项就收入少则几千元,多的达到几万元。领着村干部到自己的母校购买了许多优质水稻种子,无偿分发村民种植,使贫穷落后的龙坤村脱了贫致了富,全村人均年收入也由18年前的500元一跃达到2万元,家家户户盖了新房,龙坤村也成了“文明村”。

    三、我的驻点扶贫:百余贫困户脱贫

    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部署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扶贫双到”)。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广东局党组将全省有名的贫困村五华县兴民村定为帮扶点,制定了3年帮扶计划目标。那年9月,我受广东局委派来到兴民村驻点。为搞活村集体经济,我走遍了家家户户,山山沟沟,熟悉了每家每户的情况,因地制宜帮助开发和引进种植、养殖业,修了一座长1.5公里宽3.5米的水泥路;筹集资金为全村贫困户60岁以上老人全部购置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前后写出20多份调查报告,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

    在搞活集体经济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兴民村的教育发展,我把我的教育基金会移植过来,拿出4万元成立了“兴民小学奖学奖教基金会”,同时向单位求援。广东局党组高度重视,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用于学校改造,广东局、广州局工会等部门也组织开展捐资助学、“爱心父母”结对帮扶活动,很快240万元扶贫资金到位,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广东、广州局有上百位“爱心父母”认领资助困境学童上学,学校收到捐款捐物逾24万元,全校247名学生背上“爱心书包”,老师和家长也获得“荣誉奖励金”。

    3年来,广东、广州局每年都有局领导带队赶来兴民村实地考察扶贫项目,帮助分析协调解决帮扶困难,看望慰问村民和驻村干部,并指示有关部门全力关心驻村干部的个人生活和家庭困难。在广东局的统筹规划和努力帮扶下,通过引资、政府拨款、各界捐款,为兴民村和贫困户筹资733万元。该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5.7万元,112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2013年2月顺利通过了广东省组织的考核验收,广东局连续3年被评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优秀单位”。

    四、我的退休生活:继续扶困助学

    2012年11月,我到龄退休,组织考虑到我在兴民村的驻点扶贫即将收尾,希望我继续留下来帮帮年轻同志;我更是割舍不下如亲人般的村民们。这一待,又是一年。结束兴民村的帮扶工作后,我又转战河尾村开展扶贫10个多月。驻村以来,我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那里有我放心不下的阿花三兄妹。我亲眼目睹阿花的父母先后去世,前年唯一的奶奶也走了,留下孤苦伶仃的三兄妹,相依为命。为让弟弟妹妹上学,19岁的姐姐温彤主动辍学回家,又当姐姐又当妈妈。退休后,我和老伴商量着把阿花领到广州来读书,阿花的哥哥和姐姐怎么也不同意,哭着说:“我们是一家人,不能分开”。我由此下了决心,要继续跟踪兴民小学,每年捐助一些资金给困难学生。

    落叶归根,人到老了特别想念家乡。2014年1月,组织让我结束河尾村的工作,我也完全退了下来。一些同事和朋友劝我:“老邱,做了24年的公益,该享享清福了。”老伴也数次要求我和她一起上北京带孙子。然而,像我这样受过乡亲们帮助的孤儿,魂牵梦绕的都是我的故乡,那里有我的一大摊事情。

    为此,老伴曾和我闹过意见,主要是儿子在北京成家后没买房,一直挤在40多方的出租屋里,尤其是小孙子出生后,由于驻村扶贫,我在北京待了1个月就赶了回来。最后还是儿子劝住了老伴:“老爸怎样就随他呗。”

    为了让基金会更好地延续下去,几年前我承包了45亩地,投入30万元建成槟榔园,现在4200株槟榔树已开花,有1000多棵已开始结果,需要好好打理,预计每年可拿出5万元的利润弥补教育基金。同时,我还把一部分钱投入可靠的企业,每年从企业发展中收取利息,以补充教育基金。

    尽管我退休了,但广东局、广州局党组的爱护关心依旧不减。去年8月14日,在教育基金会第18届颁奖大会上,广东局詹思明局长亲笔写下贺信,并委托广州局刘仁陆局长赶到现场颁奖,信中说:“虽然邱良炳同志退休了,但他仍然是广东检验检疫系统的一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他助学扶困的行为。”

    退休时,我许下一个诺言:每年要拿出部分退休金,帮助最需要最困难的读书人;每年要尽力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上学。我还有一个心愿:今后建立一栋房子,把受资助的学生汇聚在一起,收集他们成长的故事,让他们把回报社会的“正能量”一代一代传下去。有了单位和家人的支持,我有信心将基金会一直办下去。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党和人民哺育我长大、培养我成材,我将在有生之年继续努力,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谢谢大家!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