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深圳如何建设更高质量标准的普惠发展之城?

    作者:南方网
    发布时间:2018-05-24
    来源:

    401万人有了家庭医生,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非深户籍学生……近年来,深圳在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力图统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生态建设,破解超大城市发展难题,让发展的成果普惠更多市民。

    《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深圳将以普惠共享为导向,注重机会公平,加大民生投入,保障基本民生,逐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普惠发展之城具体怎么建?深圳将编织一幅什么样的“民生图谱”?

    补教育短板

    加快集团化办学,加大基础教育优质学位供应

    2018年春季,深圳教育界迎来了好消息。全国1000余名“牛娃”带着他们的研究小课题,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13届中国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交流展示活动。经过激烈角逐,深圳78名学生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而此次全国仅评出200名小院士。深圳入围人数名列全国前茅。

    时间回到半年前,2017年高考,深圳6名学生(理科5人、文科1人)进入广东省前十名,深圳也成为全省高考前十名入围学生最多的城市。在考生人数连续几年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去年深圳高考成绩骄人,各批次上线人数、上线率又创新高。

    取得这些“好消息”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近年来深圳基础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深圳外来人口众多,就学压力呈逐年增加之势。深圳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位和55%以上的公办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非本市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规模增长最快。2010年,深圳小一、初一新生分别为11.8万人、8.5万人,而2017年分别为18.19万人、10.82万人,增幅分别达54%、27%。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基础教育规模已和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接近,师生总人数超过200万人。

    随着深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上“全面二孩”“异地中考”等政策实施的影响,深圳学龄人口进入新的上升期,全市义务教育学位刚性需求将大幅增加。深圳学位供应仍面临不小压力,一些学校存在的“大班额”情况也有待解决。

    盘点梳理去年深圳基础教育,可以发现,满足人们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仍然是这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通过引进知名基础教育品牌合作办学、加快集团化办学步伐、加大民办教育扶持等多种途径,深圳不断加大基础教育阶段优质学位供应。“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近170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改扩建任务,新增学位21万个以上,比“十二五”规划的10.7万个增加近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建设的不少新学校起点高、质量高。如去年9月新开学的南山区香山里小学被家长评为深圳最具童趣、最接近未来学校的校园;大鹏新区的人大附中深圳学校,引进知名基教品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前来办学,其先进办学理念、特色课程等受到深圳家长的欢迎。

    优质的师资是学校开展高水平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去年以来,一场名校长、名师“争夺战”在深圳各区悄然打响。多个区开出百万年薪等优厚条件,向全国各地优秀名校长、名教师抛出绣球。

    然而,深圳也存在着民办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市民对选择性、特色化教育需求的问题。近些年,深圳出台多项民办学校奖励扶持政策,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去年秋季,深圳将民办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提高50%,与此同时,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学位补贴标准也有所上调。深圳市教育局表示,将加强对薄弱民办学校的扶持、引导和监管,同时鼓励优质发展,提升深圳民办教育整体办学质量。

    补医疗短板

    建设高水平医院,疑难重症诊治“不出深圳”

    距离市中心40公里外的光明新区将石社区,91岁的陈兴与邻居坐在家门口聊天,有邻居从门口小路经过,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陈奶奶,您的气色真好。”邻居很意外,曾经卧床不起的陈奶奶身体越来越好,还可以到马路上散步了。“我们有一位非常好的家庭医生帮她调理身体,如今是‘返老还童’了。”每当邻居们问起,陈兴的女儿总是这样回答。

    陈春淼就是陈兴的家庭医生,也是光明新区中心医院将石社康中心一名全科医生。去年1月,陈兴因肾功能、呼吸功能衰竭,并发全身水肿、呼吸困难、便秘等症状。社康中心帮她建立了家庭病床,陈春淼随之成为她的家庭医生。之后一年多时间里,中医专科毕业的陈春淼每周去陈兴家至少2次,把脉、扎针、贴灸……帮助她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没想到,在陈春淼的治疗和调理下,陈兴水肿、呼吸困难、便秘等症状消除了,身体越来越好,还能下床走路了,越来越多附近的居民也都纷纷签约家庭医生服务。

    不远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也于近日开业。“中山大学把最好的医生团队派到深圳,要把华南地区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带到深圳,把医院打造成为服务深圳、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的疑难重症诊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院长何裕隆说,“深圳老百姓需要什么专科,我们就引进、开设什么专科,让深圳人看疑难重症不出深圳。”

    坐落于光明新区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是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的重大民生项目,规划总床位4000张,其中一期工程的800张床位已经投入使用。二期工程规划床位3200张,预计2020年之前完工,将成为华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医院。“中山七院开业后,我们附近也有了大医院,看大病不用再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市中心去,看小病有社康中心和家庭医生,一家人健康都有保障了。”陈兴的女儿笑着说。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高发,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长期、连续健康照顾的需求。近年来,深圳做强社康中心,做实家庭医生服务,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缓解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深圳,跟陈兴一样,已经有401万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其中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66.46%。

    与此同时,为尽快补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深圳还与香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通过引进高端医疗教育和医疗资源,共同建设高水平医院,缓解深圳市民、尤其是原特区外居民“看大病难”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深圳新增的医疗资源将重点向原关外医疗薄弱地区倾斜,新建成的14家公立医院,有10家位于原特区外。此外,深圳还将建设区域综合医疗中心17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1个、区域专科医疗中心9个,在全市形成均衡布局。

    “打造‘健康中国’深圳样板,原关内关外居民要享受到‘无差别医疗服务’,除了引进名医院外,深圳更需要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做强社康中心,引进和培养更多家庭医生,让家庭医生服务能真正做扎实。”陈春淼说。

    补空间短板

    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

    3月底,“广东第一高楼”深港国际中心在深圳市龙岗大运片区开建。与此同时,深圳市2018年第一季度新项目开工,其中37个项目位于龙岗区,为原特区外最多。

    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九大战略任务”,其中之一是“要坚定不移构建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携手周边城市共建世界级大都市圈。

    不容忽视,近年来深圳发展面临空间、资源、环境的约束。深圳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密度与建筑总量已超过东京,成为世界罕见的超高密度城市。人口与建筑过度集聚,会导致房价过高、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阻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深圳市正大力推进的东西南北中协调发展战略,力图在交通建设、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等方面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缓解“大城市病”。

    “东进”是为了解决深圳“西强东弱”带来的发展不平衡问题。201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大对东部等区域的投资力度,高起点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推动深汕高铁、新深汕高速等规划建设。“东进”与“西协”同步推进,深圳将通过重大战略通道——深中通道,实现“加强与中山等珠江西岸地区产业协作”。“南联”意在加强与香港的合作,将在河套片区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深港合作新平台。“北拓”顺应深圳与东莞的合作趋势,契合珠江东岸城市发展轴与广深科创走廊发展方向,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区域。

    在强化公共配套、民生功能的同时,深圳在社会治理上也力求不断升级。《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各区在社会治理层面积极探索。例如,宝安区通过在全区1183家社会组织中开展“诚信+社会组织”活动,组织社会组织签署诚信公约,监督、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行为,提升合规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再如,盐田区成立深圳首个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园,率先成立区级社会组织党委,并编制了《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盐田指引”》。

    时下,深圳正力推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将以加强监管为重点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建立完善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化解长效机制改革、推进大数据支撑社会治理智能化改革等。

    ■数读

    2018年深圳民生事业发展目标

    新增就业岗位 8万个

    低保标准提升 1000元左右/月

    新开工及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8万套

    新增病床 2000张

    养老床位 1000张

    新增幼儿园学位 2万个

    公办中小学学位 5万个以上

    (据201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全媒体记者 皮韦 向雨航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