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短租:下半场拼“标准”
本报记者 刘峣
在共享经济“风起云涌”的背景下,立足于盘活闲置房源的短租行业正成为新风口。随着资本布局渐成规模,出行找短租、找民宿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外出旅行的新选择。不过,在短租市场成长迅速的同时,信息不符、安全隐患等问题频繁爆发,给短租平台的规范发展带来挑战,也对公共服务和市场管理提出迫切要求。进入增量与提质并举的“下半场”,在线短租要靠“标准”取胜。
技术与消费助推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在线短租市场交易额预计将达到169.6亿元人民币。从2016年的87.8亿元到2017年的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短租市场的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0%以上。在资本的助力下,包括途家、小猪短租、木鸟短租在内的诸多在线短租平台在一年内完成了新一轮融资。途家、小猪短租等行业领先者的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
在线短租风靡的重要原因,在于这种共享经济模式能够有效盘活闲置的住房资源。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可统计闲置房源超6500万套,再利用不足5‰。业内人士指出,大量的闲置房源表明,短租民宿可能是与酒店业同样量级的产业。不过从目前来看,短租市场的规模还不及酒店业的一半。
技术的发展与消费的升级,共同驱动了在线短租平台的兴起。移动支付的普及、信用体系的建设、大数据的发展以及住宿安全设备的完善,为人们享受到安全、便捷的住宿服务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加速了短租模式走红。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到3.93亿人,较2017年末增长了1707万人,其中预订旅游度假产品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在线短租平台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途家网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全球房源突破120万套,其中中国国内房源超过80万套;中国境内预订同比增长5.98倍,境外预订增长10倍。小猪短租的年中数据报告则指出,共享住宿从小众走向大众,三四线城市及乡村的订单增幅最大。与此同时,选择共享住宿的场景也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趋势。
行业通病难治
经历了跑马圈地般的“笼络”房源期,短租平台自身也开始进入精细化运营期。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管束,暴露出不少问题。看上去很美的短租,实际上也暗藏隐患。
例如,有在线短租房打着民宿、青旅的招牌,却是由民房私自改造而成,属于无照经营;有短租房设施老旧,长期无人整修,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在线平台上;有短租房从线上的照片看相当“豪华”,等消费者前往住宿时,实际环境却大打折扣;还有不少在线短租平台不登记核实身份信息,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短租平台对于出租者的欺骗行为不能有效管理,出了任何问题都无法追究。一旦房客发生意外事件,平台只能通过降低商家评分、解除合作关系等方式作出惩罚。
业内人指出,近年来虽然有不少企业入局短租市场,但行业的通病一直存在且没有得到解决。房屋的安全隐患、住后清洁、房源分散难管理等问题,导致短租行业不但面临很高的法律风险,还要承担较高的投资风险。
如何划分和界定短租房,是租房还是旅馆?相关部门应如何管理?短租房的标准化和安全性如何实现?用户遇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是影响短租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加强市场管理
对于在线短租这一新业态,很多业内人士呼吁,在支持其发展的同时,也要以法律和管理帮助其健康生长。
对于在线短租的法律法规,日本的经验或许有参考价值。今年6月,日本推出“民宿新法”,规定有意经营民宿者需向地方政府提交附带个人和房产信息等资料的申请,获得受理后方可合法对外提供住宿服务,未履行手续的民宿属于“黑民宿”。在此严格管控下,有逾上千家违法民宿被下架,不少相关企业也开始寻求转型之路。
目前,中国部分城市也出台了加强短租市场管理的相关政策,分类设定建筑设施、消防安全、经营管理的标准,相关部门发放经营许可或准予申报登记。#p#分页标题#e#
与此同时,在标准化运营、提高安全性等方面,不少短租平台也开始重视和发力。例如,蚂蚁短租推出了连锁品牌“有家民宿”,提供统一标准的房源,执行统一的安全和卫生标准;途家则推出“一站式管理系统”,试图利用智能技术手段来解决管理问题。
有专家指出,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财产、人身安全保障方案及身份识别等手段,建立完善的房东、租客个人信用档案登记制度和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交易双方可以根据累计评价和信用评级来进行双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