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北京市深入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推进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

    作者: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9-12
    来源:

    牵住“牛鼻子” 以首善标准建设首善之区

    北京市深入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推进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建设质量强国,首先要抓住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李克强总理也曾强调,要发挥标准对质量的“硬约束”作用。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质量工作,市委书记蔡奇多次强调,要坚持首善标准。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标准化这个重要抓手,发挥好标准化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以首善标准加快首都转型发展,全力推进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阴和俊表示,无论是实现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还是实现首都创新发展,都需要标准化,标准化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北京市以“标准先行”带动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深入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标准化

    北京市质监局局长苗立峰(右四)带队调研第一届市政府质理管理奖获奖企业京东方科技集团。

    在改革创新中引领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在首都最为著名的创新阵地——中关村,这句深入人心的宣传口号,很好地诠释了今时今日中关村的荣耀与地位。尤其是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对于首都的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标准创新更成为中关村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作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关村标准创新结出累累硕果的背后,是北京市通过标准创新引领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产业结构以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个缩影。“蔡奇指出,对北京来说,创新发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和重要抓手。”北京市质监局局长苗立峰表示,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标准搭建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之间的桥梁,唯有以标准化为纽带,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才能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

    目前,北京市已经发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规范标准,促进了一批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的建设,提升了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实施,开展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8大专项标准体系研究,形成用于指导北京市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

    此外,北京市还以标准化改革全面落实“放管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着力构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整合精简强制性地方标准,完成283项标准和项目清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复审地方标准465项。

    在区域协同间合作

    从今年8月1日起,13项人力资源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批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标准实施后,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将更加规范,求职者在3地都能享受同样标准的人力资源服务。

    这已经是京津冀3地发布的第七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了。2015年6月1日,北京市质监局、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北省质监局在京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分别发布3地共同组织制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路侧单元应用技术规范》和《老年护理常见风险防控要求》两项地方标准。这是京津冀3地发布的首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标志着3地通过实施统一标准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一步,开创了我国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制定发布的先河。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一项有关标准制定的创新机制随之诞生——根据3地签署的《京津冀区域共同制定地方标准有关事项的会议纪要》和《京津冀安全生产地标协同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3+X”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合作机制,它通过3地共同制定、分别发布地方标准的新模式,通过统一标准的实施来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现在,3地已经共同发布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41项,涉及交通、卫生、环保、安监、质监、商务、人力资源等领域,这些标准的发布实施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在大城市里“绣花”

    2017年北京市共发布地方标准215项,其中城市管理服务标准190项,占比88%,充分体现首善标准的高要求,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在治理交通拥堵、大气污染、节能减排等“大城市病”及规范城市管理运行过程中起到了约束与支撑作用。

    北京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运用标准化手段推进城市管理服务作为重要改革措施之一,持续推进。首都标准化委员会制定印发《北京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将工作任务进一步项目清单化,不断深化城市管理服务标准化工作,从而像绣花一样做好首都超大城市管理服务。

    中国标准化

    北京市质监局邀请媒体记者走进第二届市政府质量管理奖获奖企业双鹤药业参观采访。

    蔡奇在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综合管理体系,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来管理城市。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完善城市管理领域法规、制度和标准。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认识到,法规、制度、标准是政府管理城市的‘三驾马车’,治理‘大城市病’离不开标准,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方方面面都迫切需要标准支撑、规范和引领。”在今年的北京市标准化工作会议上,阴和俊要求,在运行管理上,北京市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领域的标准,要在一些可比较的重点指标上,和国际最发达的城市、首都对标对表。

    苗立峰表示,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城市发展深刻转型,目前已经发布地方标准440项,有力促进了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了首都发展方式的转变及新业态的形成,满足了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此外,城乡规划与勘察测绘交通、节能、环境保护、旅游、安全生产等18个行业标准化规划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养老服务、特种设备等一批特色领域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总数达到21个。比如北京市百项节能地方标准共发布153项,百项节能低碳和循环经济地方标准已立项77项,发布27项。这些标准的实施为北京市能源利用效率位居省级地区首位,以及成为全国唯一连续11年超额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省级地区提供了技术支撑。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北京市正抓住标准这个“牛鼻子”,以首善标准推进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全面支持首都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