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的力量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以标准的力量助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重庆质监、科技两部门连续10年携手推进“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促进行动,释放标准化魅力
□ 本报记者 蒋维胜
通讯员 解如风 张 锐
“产业升级、标准先行。”“没有技术创新,标准创新是无源之水;没有标准创新,技术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技术创新和标准创新只有与产业化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庆市质监局与重庆市科委大胆探索,主动创新实践,早在2008年开始,便携手开展了重庆市“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促进行动(以下简称同步行动)。同步行动致力于推动创新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向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转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10年努力,换来丰硕成果。随着同步行动一期、二期到三期的持续实施,“标准化+科技创新”激发出产业质量提升、效益提升的强大内生动力,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和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一路铿锵向前。开展了《重庆市信息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国能效壁垒比对分析及应对建议》《电子信息产业“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的市场准入机制研究》《中新(重庆)战略性新加坡产业发展与市场准入机制及其对重庆外贸产业的影响》等项目研究,提高了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指导制定了《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地方标准,为“渝新欧”实现全年无障碍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撑。围绕助推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开展“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促进行动”,大力支持企业进行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使重庆市产业的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进入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开放化、许可化、产业化的新格局,形成了科研—专利—标准—人才的良性互动,提升了全市产业标准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新增收录国内外各级各类标准,为重庆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提供“通行证”。内陆标准高地框架初步建立,并在全国率先出台《重庆市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总投资1.14亿元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目前已建成投用,该项目已被纳入重庆市“十三五”发展规划项目库。
有这样一组数据,引起了中国质量报记者的注意:同步行动开展10年以来,重庆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296项,制修订地方标准866项,备案企业标准43762项。
毋庸置疑,持续开展同步行动,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正成为重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质量强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的强大助推器和重要技术支撑。
以标准化引领和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
“同步行动实施10年,既要看到近年来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改革取得的一些进步,又要正视在加快标准提档升级方面的短板,更要牢牢牵住标准化这个质量提升的‘牛鼻子’,以持之以恒的定力,用钉钉子的精神,补齐标准化推动科技、产业的协调发展的短板,切实以标准化引领和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从而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近日,在同步行动开展10年之时,重庆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对中国质量报记者这样说到。
科技、标准、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各方资源合力推进。2008年,同步行动一期启动之际,分别作为标准和科技主管部门重庆市质监局和重庆市科委就提出了要把同步行动打造成为标准科技创新品牌的目标,要研究制定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标准,在“标准—产品—产业”发展中探索出一条科技标准协同创新之路!
一路走来,从同步行动的发起者重庆市质监局、市科委,到组织方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和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再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多方协力,狠抓落实,在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上下功夫,健机制,促创新,抓协同,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有效促进了重庆创新驱动发展。#p#分页标题#e#
重庆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步行动(一期)市科委安排科技专项经费170万元,引导其他资金投入250万元,支持引导交通装备、仪器仪表及材料、机械制造、食品、轻合金、节能减排等8大行业领域40家单位制修订标准139项,培育了重庆机床集团、长安、建设、嘉陵、四联集团、远达环保等科技标准化示范企业13家,示范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覆盖全市127个重点工业产品,带动形成工业产值734.9亿元。
2013年,同步行动(二期)重庆市科委安排科技专项经费500万元,带动其他资金投入2500万元,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轨道装备、生物医药等四大领域,制修订各类标准1336项,建立“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促进行动示范企业”100家。通过研制和实施标准,相关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000亿元,加速了重庆产业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助推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重庆轨道交通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同步行动的最好示范。据介绍,目前重庆运行的轨道线上,包含了西南铝业集团、重庆机电集团等本地企业提供的配套设备。“全市约70%的轻轨轨道设备实现了本地制造。”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重庆轨道交通行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成功编制了单轨设计、施工、车辆技术等国家标准,带动形成一条千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重庆将成为西部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基地。
作为国家仪表行业技术归口研究所,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也是同步行动的首批受益者之一。该研究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步行动实施后,重庆市质监局和两江新区市场监管局多次到他们单位调研指导,并组织辖区多家企业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化应用一体化投入,两江新区企业累计制修订国际标准8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25项,提升了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成功创建为全国仪器仪表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新能源客车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任务,主持和参与了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新能源汽车3个工作组中22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汪正胜总工还于2014年被选为国家汽标委电动汽车分委会主任委员;公司开发的逸动纯电动汽车通过了国家C-NCAP碰撞试验,达到了五星标准,开创了中国电动车安全“第一撞”。
在生物医药领域,由重庆大学牵头研制的3项健康物联网国际标准 IEEE 11073-20601-2014、IEEE 11073-10424-2014和IEEE 11073-10425-2014已正式发布,填补了国际健康物联网产业界的空白。重庆大学钟代笛教授被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授予了标委会主席奖。
在提升标准创新能力方面,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建设为重庆实施标准化战略、开展同步行动增加了新动力、新平台。重庆基地以服务《中国制造2025》、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等为主线,正建成标准孵化中心、标准大数据中心、标准文化中心、标准评价中心和标准国际化中心5个标准研究中心。随着重庆基地建设的深入实施,标准创新的集聚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推动科技标准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力。
以智能制造标准化助力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
“同步行动(三期),我们的目标要锁定智能制造标准化!要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研制,形成一批先进标准,以标准助力智能制造质量提升、效益提升。”在同步行动(三期)立项研究座谈会上,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范荣妹这样掷地有声地说。
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是重庆市专业从事标准化研究与服务的公益性事业机构,近年来,该院大力实施“科技立院”战略,在重庆“6+1”产业和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低碳标准化、行政许可标准化、安全监管标准化、旅游服务标准化、电子商务标准化等领域先后承担类科研项目254多项,研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64项。#p#分页标题#e#
有关专家强调指出,“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要先行。”当前,重庆正扎实推进实施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加速建成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实施“标准化+创新驱动”和“标准化+先进制造”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动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促进行动,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比例。加快建立健全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优质产品制造。支持产业联盟制定联盟标准,推动制定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不断提升“重庆造”产品标准水平,带动重庆装备、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作为同步行动具体组织者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庆)的筹建单位,该院正全力推进这两项重大标准化任务,推动国家标准创新资源与地方科技资源加速对接,形成合力。
据介绍,同步行动(三期)依然由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与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组织实施。行动围绕功能材料、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物联网、电子商务与软件、高端制造装备、化工新材料、轻合金、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制定,有望主导或参与研制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1200项以上,建立和健全科技标准化体系和信息服务系统,树立一批体系完善的标准化示范企业和产品,建成产、学、研结合,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的标准研建制和推广应用模式,营造科技、标准、产业同步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