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莹 等:高考改革选考科目等级评定标准研究
原题:高考改革选考科目等级评定标准研究
作者简介:罗莹,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思思,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博士生。100875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具有高中教学风向标之称的高考更是进入了改革期。近年,高考改革试点地区出现了选考科目的高考成绩由考试策略决定的“田忌赛马”现象、物理学科选考人数大幅减少等问题。从现代教育测评的视角出发,讨论与分析试点地区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设计存在的内在缺陷及选考科目出现问题的原因;从现代教育测评理论出发,通过与科学研究领域测评大量物体特征的公认方法的类比,探讨应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高考选考科目等级标准的设计,才能避免“田忌赛马”等问题,实现高考改革的初衷。
关 键 词:高考改革 现代教育测评理论 等级评定标准 量表化 等值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8)06-0011-04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为解决一考定终身、文理分科等不利于人才发现和培养的现行高考模式的历史顽疾,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2014年国家公布了高考改革及其配套方案,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查”“不分文理”“两次机会”等措施。高考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全国统考科目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任选3科的成绩。选考科目的成绩由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确定。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的成绩以等级呈现。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在试点地区顺利实施,但在试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试点地区出现的高考选考科目方面的问题,本文从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出发探讨其解决之道。
一、试点地区高考选考科目出现的问题
高考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全面扩大学生的权利、有利于国家对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考核,这也是我国恢复高考40年来一直坚持的高考改革方向。为了扩大学生的权利,让学生有获得感,高考改革方案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如,学生对文理科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科目。但是,高考改革方案在试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与高考改革初衷相悖的现象,试点地区的学校、学生、社会和职能部门以急功近利的态度来应对高考,出现了不可忽视的明显的功利倾向,[1]这将严重影响高考改革的步伐和方向。在试点的浙江省出现了高考的成绩明显依赖于考试策略,而不完全由实力决定的“田忌赛马”现象,从而引发了“为求好的成绩放弃重要的难度偏大的物理学科,使得选考物理学科的人数大幅度减小”,“因多次考试分数不等值而反复考试、增加学生的负担”等突出问题。[2]这些现象的出现暗示着高考改革方案的设计存在着需要改进之处。下面详细分析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的等级设计方案,以探寻其问题所在。
表1所示的是浙江省高考方案设计的选考科目的21个等级,若某考生生物卷面成绩为百分制的92分,当他的成绩排名在当次考试的前1%时,属于1等,计入高考的生物分数为100分;若成绩排名在当次考试的前10%,属于4等,计入高考分数为91分。依据表1的等级标准,高考分数由当次选考科目成绩在所有样本中的排名决定。而且不管哪门选考科目,当次考试都会“诞生”1%的满分考生,可见表1的等级划分方法本质是以相对标准来确定的,且每个选考科目的等级划分方法相同,这就导致原来在高考中承担区分学生的科目(如比较难学的物理学科)的选考人数大幅下降。按照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的等级设定方法,选考学科学生的成绩按分布比例划分等级后,折算计入高考总分数,这个方法加大了试卷不同所引起的成绩差异。即,对于全部的考生群体来说,在两个学科上水平差不多的考生可能会出现很大的成绩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学科的、相同的高考分数实际上并不代表考试的水平相同。这一方案设计带来的缺陷,导致在高考改革试点地区浙江省出现了上述问题。#p#分页标题#e#
显然,这个高考选考科目等级的设计没有实现高考改革的初衷,影响了正常的中学教学秩序,特别是对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产生了严重困扰。选修物理课程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首先,物理课程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训练与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科学思维发展最快的阶段,错过物理课程对于科学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对于中学生来说损失很大。其次,学习物理课程的学生人数减少,使得现有的中学物理教师过剩,干扰了目前正常的中学教学秩序。再次,纵观高考物理学科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物理学科一直在高考中承担着区分与选拔学生的重担,大量的学生不选择物理引起了高考真实的区分度下降,减弱了高考的选拔功能,造成了高校录取困难。最后,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高中物理是必需的基础,若高中没有学习物理,势必在大学期间要补习高中物理,这就会导致大学其他课程课时的减少,最终会引起理工科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