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综合新闻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能助国家战略 能擎市场需求 记中检集团开展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工作(上篇)

    作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时间:2017-08-16
    来源:

    在我国西南边陲,一条输油管道贯穿中缅两国。管道由缅甸马德岛启程,盘亘在崇山峻岭和热带雨林中,绵延771公里,进入云南瑞丽;跨过边境线,它继续长途跋涉,再行1631公里,经昆明炼油厂最终到达末站重庆。每年沿着这条管道进入我国的石油最多可达到2200万吨。从今年5月19日第一杯油进境到7月底,已有100余万吨来自中东等地的海运石油进入我国。至此,继中亚(哈萨克斯坦)油气管道、中俄(俄罗斯)原油管道和海上能源通道之后,我国第四条重要能源进口通道中缅原油输油管道进入平稳运营阶段。

    中检集团检验公司(以下简称检验公司)正是这条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能源通道的“守护者”——作为指定质量服务商,检验公司以缅甸马德岛和云南瑞丽两个节点为抓手,为中缅原油管道提供全流程质检服务。

    这一项目的完美揭幕,不仅成为中检集团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首个成功落地的“沿线”合作项目,也再次证明了“大国企”在国家利益面前的勇敢担当,更证明了“大国企”不可撼动的优势——整合全球服务网络,统筹调动全球技术力量,组建最强项目组和技术团队,形成合力服务国家战略性工程,并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国企担当——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

    中缅原油管道项目是中石油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先导项目和中缅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成果,从开工到投产,吸引了舆论广泛关注。

    2009年底,中石油与缅甸能源部签署中缅原油管道权利与义务协议。协议规定,缅甸政府授予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中石油为控股方)拥有中缅原油管道的特许经营权,并负责管道的建设及运营等,项目总投资额为25.4亿美元,建设项目包括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储运设施及其附属设施。

    中缅原油管道投产后,将改变我国西南地区缺油少气的状况,优化中国炼油化工总体布局,缓解西南地区成品油供需矛盾、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优化西南地区能源供应格局。更为重要的是,中缅原油管道为我国油气进口在西南方向上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陆上通道,今后,我国进口自中东的原油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可以直接从面向印度洋安达曼海的缅甸若开邦马德岛上岸,并经管线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实现能源多元化,有利于增强我国石油供应的安全性。

    在原油输送的全部流程中,在境内和境外两个节点对油品的计量和质量进行检验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在境外,来自中东等地区的油轮在缅甸马德岛靠岸,质检机构要进行海运原油上岸卸货前的船舱容量计重和取样检验;在境内,原油入境后在接收站瑞丽计量站,质检机构要进行货物数量、质量监控、品种批次划分和相关数据分析工作,以确保管输原油进口工作的平稳运行。这些看似平常的检验工作,却是对质检机构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考验。

    其实早在2015年,检验公司便开始跟踪中缅原油管道项目。从南印度洋缅甸马德岛到我国西南边陲瑞丽的700多公里管线,因贸易结算、数据对接、油种追溯等环节涉及了发货人、承运方、贸易商、收货人等众多单位的利益,该项目被中石油内部称为“最复杂”海陆联运项目。中检集团试图介入,但因为项目开发难度较大,迟迟无法找准切入点,而且掣肘于以往的市场拓展模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以及各地公司人才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等障碍,该项目的开发工作一度陷入瓶颈。

    2016年,在中检集团全球总经理会上,董事长齐京安郑重提出了全面实施“三化六好”的战略指导方针,即构建市场化机制,实施整体化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好的市场意识,搭建好的运营平台,制定好的规则体系,开拓好的发展空间,建设好的人才队伍,倡导好的企业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三化六好”的提出,彰显了中检集团的战略眼光和行动力,更坚定了中缅原油管道检验项目应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以整体化管理为根本的运作理念。而齐京安的一席话更是彰显了“大国企”在国家利益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他说,为这样一项关系到重大国家利益的工程保驾护航是国企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积极响应质检总局号召,投身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不管存在多大的困难,中检集团都要承担这一重任。

    经过两年的调查和筹备工作,今年4月15日,检验公司与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石油外贸公司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联油)就中缅管输原油检验项目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本报记者 丁 莹)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