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李路曲: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特质与学科划分标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9-09-09
    来源:

    内容提要:随着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对把“外国政治”作为比较政治学基本范畴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分别提出了“方法论”“比较性议题”及“综合论”的观点,从而使关于比较政治学学科范畴的界定出现了“方法论”“本体论”尤其是研究议题之间的争论。产生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特质与传统上认定的学科内涵之间既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又有着内涵上的较大差异。因此,要以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特质为核心,阐明其学科界定中的内在矛盾,并按照学科划分规律尤其是以研究领域为单位对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内涵进行界定。

    关 键 词:比较政治学/比较性特质/外国政治/比较性议题/学科划分标准

    作者简介:李路曲,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

    可以将“外国政治”等同于比较政治学吗?为什么很多“外国政治”从来就没有被划入比较政治学?为什么政治文化理论的出现改变了比较政治学仅包括政治制度的传统划分标准?为什么很多“外国政治”只是个性研究,并没有比较研究,但我们仍将其保留在比较政治学这个学科之中?比较研究或比较政治研究与比较政治学这门学科是一种什么关系?由此,为什么政治学的这门分支学科被称为“比较政治学”而不是“外国政治”?正是由于比较政治学的发展引起了对于这一学科内涵的争论,因此,只有在承认变化和回应这些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科划分标准,才可能在新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一、“方法论”、“本体论”、研究议题之争

    比较政治学是一门“方法论”①还是“本体论”②的学科,抑或兼而有之?随着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这一问题被提出并越来越引起比较政治学学者的重视。尽管学者们会从不同的视角来强调自己的观点,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还没有人在进行证实的同时进行有力的证伪,没有通过对与己不同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来反证自己的观点,因而在这一领域还没有达成共识。

    第一种是“方法论”的观点,认为用“比较政治学”来命名政治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无论是从学科命名的规律上看还是从通常的理解来看,都支持把比较政治学看做是一门方法论学科。从命名规律来看,无论是政治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都是根据学科的基本特质和基本内涵来命名的,即“名实相符”。因而,比较政治学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既然以“比较政治学”命名,就应当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阿伦·利普哈特(Arend Lijphart)指出:“‘比较政治学’一词标明了‘怎样分析’,但没有明确分析‘什么’。”③乔万尼·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指出:“比较政治学的显著特征是方法论。”④罗伯特·霍尔特(Robert T.Holt)和约翰·特纳(John E.Turner)指出:“比较是研究和分析的方法,不是实质性的研究领域。”⑤理查德·罗斯(Richard Rose)指出:“许多比较学者都同意利普哈特的看法。”⑥在他们看来,比较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而不是解释事物本身;它从外部提供了观察事物的特定视角,而不是从内部解释事物的本质属性;比较政治方法或比较政治学就是从外部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因此,比较政治学相对于政治学其他分支学科的不同之处或独特性在于对比较方法的强调,它是一门方法论的学问。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常常有学者会说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中唯一一门以方法论来命名的学科的来源。

    第二种是“外国政治”的观点,认为比较政治学主要是研究外国政治的,传统上多数人持这种观点。⑦比较政治学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始于20世纪上半叶对西方几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20世纪中叶以后扩大为对发展中国家以及对东西方发展主义的研究,这些都被看成外国政治。尽管这以后出现了对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但研究数量远远少于外国政治,而且大多也是直接为外国政治服务的。因此,大多数人认为,比较政治应该被看做外国政治。换言之,现实中被划定为比较政治学内容的并非仅仅是比较的方法和理论,实际上更多的是对国别政治这种“本体性议题”的研究。“比较政治学不应仅仅包括比较方法,这一领域还应该包括对一个以上国家的国情的研究。”⑧尤其是在比较政治学形成之初,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比较方法和各种理论范式,因此,外国政治的议题或本体是比较政治学的主要内容。#p#分页标题#e#

    第三种可以称为“比较性议题”的观点。由于“方法论”采取的是一种狭义的学科划分标准,把比较政治学理解为比较的方法,至多是比较政治的方法,使比较政治学难以构成一门学科;而“外国政治”采取的是一种过于广义的标准,将非比较性的或只有潜在比较性的国别政治研究包含在内,因而在它们之间必然孕育出第三种观点,即将外国政治中非比较性的议题剔除出去,而将比较性议题定义为比较政治学的内容。小G.宾厄姆·鲍威尔(G.Bingham Powell Jr.)指出:“比较政治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对不同政治系统的政治特性和政治过程进行研究,二是研究的方法,即如何比较和为什么如此比较。”⑨显然,前者是指比较性的研究议题,后者是指比较方法。2007年出版的《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以下简称《手册》)被认为是当今最权威的比较政治学著作,这部宏篇巨著除论述理论与方法外,其余都是议题研究,分别是国家和国家形成、政治同意、政治制度及其变迁、政治不稳定与政治冲突、大众政治动员、政治需求、比较视野下的治理。⑩这些都是比较性的议题,而非只具有潜在比较性的外国政治。

    一些学者还直接批评了把外国政治作为比较政治学的观点。乔纳森·霍普金(Jonathan Hopkin)指出:“正如很多不满的比较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比较政治学经常被理解成简单的‘外国政治’。这确实是《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的书评栏目所使用的意思,也是美国乃至其他国家政治学系的组织命名所指称的用法。但是具有反讽意义的是,在这一名目下所开展的很多研究根本不是比较研究,相反却是极其狭隘的‘特性’研究,即那种仅限于对特定的案例或事件(往往是个别国家)的研究。事实上,比较研究方法的使用无论如何绝不应当受到这种制度性惯习的束缚与限制,相反,作为‘建构社会科学普遍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比较研究方法能够且应当用于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共性’研究,致力于提出‘通则式’的理论学说。”(11)查尔斯·利斯(Charles Lees)指出,对目前的外国政治学者来说,只有在外国政治中采纳比较方法,才能改变单一国家甚至多国研究碎片化的状况,比较研究能够增加外国政治研究的深度和精确度。(12)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手册》作者的支持:“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绝大多数从最优秀的院系毕业的比较政治学学生都被培养为单一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实际上,‘比较’这个词在绝大多数场合具有误导性,因为比较政治学常常不涉及比较,而是去研究另外一个国家的政治。夸张一点说,人们可以将此类比为美国国务院对比较政治学的理解:某位学者供职于‘日本研究’,而另一位则供职于‘智利研究’等等。”(13)从《手册》的编写体例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该书收录的政治议题均是多国比较性的,没有按单一国家的体例来进行收录。这种认为某些外国政治不是比较研究的观点,在学理上把比较政治研究与外国政治作了区分,认为外国政治并不等同于比较政治学,只有其中具有比较性的研究才可以称为比较政治学。现实中的外国政治绝大多数是对一个问题或一个案例的描述性或解释性的特性研究,缺乏比较性。很多外国政治学者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没有掌握甚至不愿意使用比较方法,他们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比较主义者。

    无论是“外国政治”还是“比较性议题”,都是一种将经验性的议题作为比较政治学主要内容的观点,这也符合传统上学界对比较政治学的理解。实际上,绝大多数比较政治学的著作都与政治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有自己的研究议题,因而这在更大程度上是把比较政治学作为一门“本体论”学问来研究的。(14)我们可以通过四篇对比较政治学领域三本权威学术期刊(15)刊发的所有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的文章来看“方法”和“本体”在比较政治学中的比重。李·西格曼(Lee Sigelman)与小乔治·加德布瓦(George H.Gadbois,Jr.)于1983年发表的《现代比较政治:总体考量与评估》(16)一文对1968-1981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分析,把这一时期的比较政治研究分为研究方法、政治发展、政党政治、次国家政治和政治行为等28个主题。(17)可见,研究方法和理论只是其中的一个议题。阿德里安·普伦蒂斯·赫尔(Adrian Prentice Hull)于1999年发表的《比较政治学:自1980年代以来的总体考量与评估》(18)一文对1982-1997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它选取文章的标准是是否选择并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文化分析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对政治议题进行研究。当时正是这些理论发展或盛行的时期,因而他强调对这些理论范式的应用有合理性,但是从论文的数量来看,研究议题仍然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不是研究方法或理论,这些议题主要包括政治发展、公共政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民主、国家整合等32个主题。(19)赫拉尔多·芒克(Gerardo L.Munck)和理查德·斯奈德(Richard Snyder)于2007年发表的《讨论比较政治的方向:基于主流杂志的分析》(20)一文对1989-2007年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把这一时期的研究议题划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政治秩序、政体、社会行为体、民主与国家制度、经济发展与跨国家进程。(21)显然,这些都是议题研究。林奇富等人于2016年发表的《近十年美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进展——基于三种比较政治学主要期刊的分析(2006-2015)》(22)一文对这一时期发表的911篇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依据《手册》的分类原则,将比较政治学分为六个主题大类,即政治秩序、政治体制、社会行动者、民主及民主制度、政治经济与全球化,但并没有像《手册》一样有专门的“方法与理论”部分,其中统计的方法论文章只占2.96%,其他均为议题研究。这四篇文章的连续性统计分析表明,研究议题即“本体”的研究数量远远超过了方法和理论的研究,从而证实了现实研究中研究议题或“本体”内容居多的情况。#p#分页标题#e#

    正是在此基础上,有人把比较政治学看成经验性的研究议题,与理论相对,这样一来,政治学就只能划分成两个分支学科,一个是纯理论性的“政治学理论”,另一个是纯经验性的比较政治学。与此相似的是构建“世界政治”这一政治学分支学科的努力。“世界政治”是在把比较政治学仅仅看成“外国政治”的前提下,将其与本国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分支学科整合起来,但不包括比较政治的理论与方法。(23)这一划分与“方法论”和主张将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列入比较政治学的划分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政治学理论的特质是理论性,它是相对于经验性而言的,也就是说,划分这一类型或学科的标准是理论—经验这一二元分类法,是以一以贯之的从强到弱的理论性或经验性逻辑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而比较政治学是按方法来划分其类型或学科的,它用的并不是理论—经验的二元分类法,而是比较方法的强弱,是以比较性—单一性这一二元分类法为标准来区分它与政治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界限的,即贯穿这一分类标准的逻辑是比较的强与弱。换言之,只要是强比较性的,那么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经验性的,都属于比较政治学,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理论性的如制度主义理论、政治文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比较历史分析和经验性的外国政治等都划入比较政治学是有道理的。由此看来,政治学各分支学科的划分标准本来就有所不同,学科内容的交叉性是不可避免的。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近几十年来政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在比较政治学领域里取得的——就是这一矛盾的体现。这句话的另一层涵义就是说比较政治学不仅仅是经验性的,也包括相关的理论。

    第四种观点是一种“综合论”的观点,它是将前三种观点所主张的比较政治学的内容都包括进来而形成的。英格丽特·范比森(Ingrid Van Biezen)和丹尼尔·卡拉曼尼(Daniele Caramani)指出,比较政治研究一般被分为比较研究和外国政治,前者是基于某一主题比较不同国家的经验,后者是基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对这个国家进行研究,同时,比较政治领域内一直存在着一种比较方法的研究传统,即专注于方法论的研究。(24)这就是指比较性议题、外国政治和比较的方法和理论。

    将比较政治学看做一门“方法论”的学科虽然准确揭示了比较政治学的特质,但它无法回应现实中多数研究者把政治议题看成比较政治学主要内容的观点;“外国政治”的观点虽然仍然为很多研究者所沿用,但这样一来就会将非比较性的特性研究纳入比较政治学,有些时过境迁;“比较性议题”的观点虽然将比较性议题与非比较性议题作了区分,但却使得比较政治学无所不在,从而导致严重的学科重叠,因为这样一来,如果一个问题被比较了,那么无论它原来属于政治学的哪个分支学科,现在都应被列入比较政治学,从而使政治学等同于比较政治学;“综合论”的观点虽然将上面三种主张都包括了进来,并试图避免它们之间的分歧,但同时也继承了它们的缺陷,更难以划分比较政治学的学科边界。

    上述不同观点的产生虽然与人们的主观认识差异有一定关系,但主要与比较政治学的发展及内涵的变迁有关,即人们是基于不同时期比较政治学的内涵来认识和界定比较政治学的。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