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人才信息
  • |
  • English
  • |
  • 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 新闻中心
  • 您所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
  • 新闻中心
  • >
  • 行业动态
  • 本社概况
    期刊导航
    新闻中心

    访全国工业测控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阳劲松

    作者: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10-17
    来源:

    为国际标准化工作贡献中国智慧

    ——访全国工业测控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阳劲松

    □ 本报记者 徐 风

    作为科技界的代表,受邀于10月1日亲临现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观礼活动的欧阳劲松,是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所长,也是全国工业测控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在技术与标准化领域纵横弛骋30余年。早在2009年,他就获得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专家最高荣誉IEC“1906奖”。他的名字总是和测量控制、仪器仪表、智能制造标准化紧密相连。日前,中国质量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欧阳劲松,请他谈谈自己多年来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及对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记者:您多年来坚持践行“通过国际标准引领国内技术攻关,通过技术创新为国际标准贡献中国智慧”,目前已取得了哪些成果?

    欧阳劲松:仪综所标准化研究氛围浓厚,除全国工业测控和自动化标委会外,所内还有全国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电气设备安全标委会、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委会等多个标准化组织,为我国测量控制、仪器仪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重大战略研究及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目前我们已将我国26项技术制定为国际标准,为测控自动化、仪器仪表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

    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工业自动化的核心,其中现场总线通信技术已从2000年第1版IEC标准的10种类型发展到2019年的28种,而基于实时以太网的工业通信技术也达到22种之多。我们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及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不仅为国家科技攻关提供国际最新技术动态,而且通过标准化服务加快项目成果落地。依托国家863重点项目“基于高速以太网技术的现场总线控制设备”启动面向大型石化控制系统的EPA技术研发,积极配合项目攻关牵头单位,将研发的自主技术制定为国家标准并纳入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又将EPA系统结构、通信协议、功能安全、配置设计等6 项核心技术制定为国际标准。其中EPA配置设计标准2012年被转化为德语版德国标准,体现了德国对EPA技术的认可,以及对该技术和产品在德国应用的良好预期,为全球工业通信技术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中国相关产品服务于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工业无线通信领域的全球竞争非常激烈。在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科研团队突破了离散型智能制造应用中面临的高并发、抗干扰、硬实时等难题,提出工业物联网核心技术WIA-FA。我们深度参与了科技攻关全过程,积极配合专项牵头单位,将WIA-FA制定为国际上首个适用于离散型智能制造的无线通信技术国际标准,并于2017年6月成功发布,其与2011年完成的WIA-PA(流程自动化)构成了全面覆盖智能制造不同领域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记者:您和您领导的团队在与质量相关的国际标准中做了哪些工作?

    欧阳劲松:可靠性与安全都是质量工作的技术基础,系统可靠、信息安全都要靠标准。

    可靠性是推动我国实施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技术。仪综所在可靠性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大量研究成果。2015年5月,我带队参加IEC/TC65顾问组会议,促成IEC自动化设备及系统可靠性特别工作组的成立,由仪综所丁露博士出任工作组组长。2017年10月,我国在该领域的一项IEC标准提案以95%的赞成率成功立项,目前该标准即将正式发布,同时由我国提出的另一项IEC标准预计今年完成投票,两项标准共同构成了智能制造可靠性标准体系基本框架。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出现漏洞,将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安全。2010年,伊朗爆发的“震网”病毒感染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5万多个网络。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不同于传统IT信息安全,生产线停机或者误动作都将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人员生命危险和环境破坏。为推动工业信息安全国际标准的制定,IEC与国际自动化协会成立联合工作组,制定一系列国际标准。作为国内对口委员会,我们组织国内专家持续参与IEC/TC65信息安全国际标准化活动,将IEC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自主技术国家标准,为工业信息安全相关技术要求的广泛应用并与国际接轨提供指导。#p#分页标题#e#

    记者: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变革的使能技术,是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请您介绍一下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工作情况?

    欧阳劲松:由于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产品质量不高、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挑战,在我国推进智能制造,要解决“2.0补课、3.0普及、4.0示范”问题。

    我作为专家组成员,深度参与了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制造)的实施工作和“十三五”国家科技规划先进制造领域的编写工作,牵头开展智能制造现有标准的梳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研究以及《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编写。仪综所围绕数字化车间、数据字典与数据描述、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能效与安全保障、智能产品等方面,全面开展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性标准研究,建立智能制造综合试验平台,面向各领域提供智能制造标准验证、咨询评估、宣贯培训等公共服务。

    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仪综所团队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参考模型、智能制造框架与系统架构、智能制造信息模型,以及数字工厂、智能设备管理、数据字典、产品生命周期管理、OPC统一架构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化工作组,在各种会议上介绍我国智能制造理念。为了在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领域发挥中国作用,仪综所专家牵头承担了智能制造用例工作组召集人、智能制造新技术研究任务组组长、智能功能维度任务组组长等重要职务,组织各国专家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和国际标准分析与制定工作。

    在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下,仪综所作为中国科技部和德国教研部成立的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中方执行机构、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组副组长单位,深度开展与德国的标准化合作。同时,利用长期沉淀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资源,积极推动与欧盟、法国、日本等国的双边和多边标准化合作,使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成果得到了各国的一致认可。

    记者:基于您多年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经验,您对我国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有哪些建议?

    欧阳劲松:目前除专业标准化机构外,国内很多团体、协会、学会都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形成我国参与国际标准的热潮。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跟踪国际新技术新领域发展,提前布局研发;但另一方面,从行政管理角度,也要抓紧制定相关法规规章,使各方力量协同起来,整合优势,形成合力,统一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

    国际标准化是多边的工作,是各国共赢,或直接利益或潜在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将中国技术贡献国际的确可赞,但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利益整合才是最佳且可持续的。坚守国际标准化规则,公平、公正、开放是我们必须遵守和捍卫的,而加强沟通交流是最有效的手段。标准化工作越开放,就越能获得好的资源,可持续工作就能做得更好。

    标准化工作的根基是服务,服务于科技创新,服务于产业发展,服务于社会治理,因此国际标准工作更应本着服务的心态,主动作为,走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深度参与研发周期的各环节,传导标准化工作思维、方法、知识,特别是国际标准化信息、动态。这样才能使国际标准化工作可持续,才能有更多的资源支持标准化工作。

    能代表某个领域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这既是国家的信任,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要充分了解整个产业特点、技术发展和行业共同诉求,才能自信地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才能既反映中国的问题,又为全球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同时,要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要动员更多的科技研发、产业发展一线既懂技术又有优秀外语能力的青年骨干人员参与国际标准化前沿工作,让他们当主角,我们当好配角,给他们搭平台、建桥梁、创环境,使他们获益。在IEC工业测控和自动化技术委员会下设的60个工作组中,我国共派出162人次参加了其中的52个工作组。仪综所的标准化团队曾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两次、两人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优秀青年奖,还被授予“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组织奖。全国工业测控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中有4名专家荣获IEC“1906奖”,成为我国拥有该奖项最多的标委会。#p#分页标题#e#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1481号

    京ICP备120476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