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团体标准化工作综述
树立标准化改革的创新标杆
——二○一九年团体标准化工作综述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已有3000多家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注册,发布了12000多项团体标准信息,团体标准发展势头良好。这是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了解到的最新数据。
2015年3月,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标准供给结构。
按照国务院部署,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积极开展团体标准培育发展相关顶层制度建设,陆续出台团体标准发展相关政策。
2016年3月,国家标准委印发《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2017年12月,联合民政部印发《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2019年1月,国家标准委、民政部印发《团体标准管理规定》。
随着团体标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相关社会团体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团体标准制定机构和团体标准数量稳步提升。
在地域分布上,目前,团体标准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其中全国性社会团体559家,地方性社会团体2483家,广东、北京、上海、福建、辽宁、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区,均培育社会团体100家以上,四川、贵州、河南等中西部地区,也分别培育社会团体30家以上。
在涉及领域上,团体标准涵盖了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其中热点领域包括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有41%的团体标准分布在制造业领域。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制定团体标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越来越多的团体标准在生产经营中被企业应用。根据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企业自我声明执行的团体标准达到近2000项。
团体标准积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数据显示,团体标准发展程度与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团体标准发展程度越高。各地竞相自觉运用团体标准这一工具和手段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比如,目前浙江省有215家社会团体在平台上注册,发布了1612项团体标准,浙江省还通过开展浙江制造品字标建设工作,将团体标准与检验检测、认证、品牌等有机结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团体标准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很多社会团体根据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主动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对标准的需求,及时制定团体标准,及时满足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需求,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提供技术标准支撑。
团体标准有力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国家标准委通过制定技术指标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激励企业向高标准、严要求看齐,用先进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有关专家指出,中央明确将标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制度,进一步凸显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作用,也对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推进团体标准化工作,发挥团体标准服务创新发展、引领行业进步的优势作用,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庞 仙 蒋可心